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张凡虎在成功射中它的脖颈之后并没有往回拉,因为这条鱼有点大,鬼头刀最大体长可达两米多,这条长一米五的鬼头刀的力量让张凡虎不容小觑。
中了拇指粗深入体内十余厘米的毒箭虽然一定致命,但是现在的垂死挣扎太狂暴了,张凡虎怕它把鱼叉干折断,左手手指张开放开握住飞弓然后上举再往下一压、头向前一抬直接就把弓斜挂在了胸前;然后左手再向右一晃操住原本计划用右手抓的绳子,左手小心地控制着角度力道,尽量顺着鬼头刀的发力方向。
在左手快速地做好应对之策时,右手可没有闲着:右脚踏出踩住一支鱼叉,这是一把正常的鱼叉,也就是那只两米多长的鱼叉。
右脚踩在上面向后一捻,圆形的叉杆在惯性地作用下滚上了他的右脚,然后右脚一勾、一提,右手一伸就抓住了。
这些动作虽然看上去有点多,但是张凡虎在一秒钟之内就做好了,全部动作一气呵成。
抓住鱼叉之后又是那致命地挺身、举叉、后仰、弹腰、挥臂,两米长的鱼叉化作一道黑光射了出去。
据礁石只有十余米的一米多长而且还身受重伤的大鱼,以张凡虎左手牵引,右手投叉的技术还用问最后结果吗?
经常看见描写古代的书籍写道战争场面的“箭矢横飞”
,我国古代把竹制的叫做箭,而木头的叫做“矢”
,所以张凡虎的鱼叉箭叫做“鱼叉矢”
更为恰当。
如果有人说我国古代人懂得“空气动力学”
,有几人会相信这种应用在飞机和高级汽车上的学问会出现在我国古代的箭杆制造上?
但是,我国古代人们在数千年的摸索中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眼看一支箭第一印象肯定是直、光滑,但是箭杆或矢干却不是这样的:好的箭杆是波浪形的,从箭头到箭尾先是粗,然后是细,再是粗,这样循环三次最后才是一支好箭的外形。
经过这样制作的箭杆飞行更为平稳,也更远。
能把箭都做到细致到这种程度,所以制造一支箭也要数十道工序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与聪明,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华夏人也应该感到骄傲。
箭尾的箭羽最好的是雕翎羽,也就是它的翅膀上的粗大羽毛,然后是鹰羽,最后是雁羽。
非洲大草原上虽然雕的数量也不少,但是要找到能做箭羽的雕羽也有一定难度,最主要是张凡虎没有时间去寻找。
如果问一人知道非洲的什么鸟,大多数人肯定都会说令人有些恶心的秃鹫,因为它们吃腐肉。
这种数量众多的猛禽翎羽也不错,张凡虎很容易就找到了满意的翎羽做成了稳定保持方向的箭羽。
张凡虎的每支鱼叉的杆部、尾部都是花大精力按箭的特点来设计制造的,所以准确度很好,杀伤力也很大,但是却不能瞬间毙命,如果在岸上没有什么,但是猎物在海里就大不一样了,很有可能会功亏一篑,所以张凡虎早就准备好了这么一手暗棋:对大鱼,用箭鱼叉杀死,用大鱼叉固定捕获。
有了这霸王弓在手,任何靠近张凡虎五十米,重量在两公斤以上、二十公斤以下的原来的猎食鱼都将被张凡虎猎捕。
(对军事、冷兵器、体育方面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尝试制作,但是还是得注意威力问题,好弓箭是大杀器,平时娱乐玩玩就行了,不要弄得太“触目惊心”
,嘿嘿。
我计划在暑假里制作一个,当然材料很难集齐,所以做个简单的。
另外现在《史前十万年》每天的点击量都在一千左右了,老歌得到很大的鼓舞,但是推荐票、收藏长得很慢啊,多多支持下吧,老歌不是经常麻烦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