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儒家能经通世务便能参透他们的“人道”
,而道家要求执行人“致虚极,守静笃”
,达到一种空灵而清虚的状态,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换句话说,儒家需要社会学家来治理社会,而道家则需要哲学家来治理社会,地球上又会有几个哲学家?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认为道德缺失,礼崩乐坏,应该拾起《论语》,重新粘合人心。
《论语》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人们是否可以打开身边已经落满灰尘的《道德经》,用《道德经》的力量整肃残局,收拾旧山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抛开那些玄而又玄的哲学理论,《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做人的大智慧,老子社会意义上的伟大,多半是指这一点,即教会后世身处红尘欲海的人们如何做人,下面挑几条著名的警言讲一下。
一、《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就是老子讲的。
为什么有些人表面上非常风光,最终仍难免失败的命运,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弱点和敌人的优点,当进不进,当退不退。
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即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也就是孙子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现在人们常说真正的强者能战胜自己,这既是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
。
人生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战胜自己未必能战胜敌人,但战胜敌人的一定能战胜自己。
二、《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可否认的是,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属私的,所以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由此引发的人间悲剧数不胜数。
老子质问那些热衷名利而失节的人们: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生命与财产哪个更重要?许多人都会言不由衷的回答:生命更重要,实际上一旦陷入名利是非圈,不经历大苦大痛是不会大彻大悟的。
老子善意的警告那些人:过于贪婪必定会付出比你所得到更多的人生代价!
在这一章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人性真理:你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会越多(多藏必厚亡),任何意义的得失总是成正比的,有人不信老子的箴言,结果都在现实的中铜墙铁壁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几乎没有例外。
做人不要太贪心,不要即得陇,复望蜀,“知足不辱”
,足以为后世贪婪者戒!
三、《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二十八千古一圣说老子下(5)
什么样的人在生活中最容易招致失败?答案是患得患失的人,即想得到,又怕失去,结果将什么也得不到,到头来空空如也。
老子所谓宠辱皆惊,主要还是指当事人对物质的态度过于自卑,对人生的严重不自信。
古代有个人去拎着瓶子打酱油,结果不小心把瓶子打碎了,但他继续昂首前行。
有人不解,问他酱油瓶子碎了,你怎么也不低头看一下?他的回答是:我看不看,瓶子都已经碎了,那我何必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