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旧唐书·李泌传》记载:“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
由于玄宗皇帝后期的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以及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等因素,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惊涛骇浪,瞬间将大唐盛世的繁华席卷而去。
公元756年,唐天宝十五年。
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长安沦陷,玄宗皇帝仓皇出走。
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继位,史称唐肃宗。
刚刚登基的肃宗,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兵微将寡,文武官员不足三十人,士气低落,民心惶惶。
此时,肃宗想起了李泌。
那个曾在东宫陪伴自己,为自己出谋划策的智囊。
他心急如焚,连下数道诏书,征召李泌前来。
李泌不顾路途艰险,穿越重重战火,千里迢迢赶赴灵武。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磨难,但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李泌抵达灵武时,正值宰相房琯兵败之际。
房琯本是一介书生,虽有满腹经纶,却不懂军事。
肃宗正是用人之际,无奈之下任命他为统帅,与安禄山叛军作战。
房琯满怀壮志,效仿古人,采用车战之法,以两千辆牛车居中,左右翼以骑兵护卫,浩浩荡荡向叛军进发。
然而,叛军久经沙场,岂是轻易可败之辈?他们见房琯摆出如此阵法,便以火攻应对。
一时间,火光冲天,牛车受惊,四处奔逃,唐军阵脚大乱,叛军乘势掩杀,唐军损失惨重,四万多将士战死沙场。
房琯兵败的消息传回灵武,肃宗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他深知,若不尽快平定叛乱,大唐将有亡国之危。
李泌的到来,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肃宗心中的阴霾。
肃宗见到李泌,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紧紧握住李泌的手,急切地问道:“敌人如此强大,天下何时才能平定?”
李泌却镇定自若,他安慰肃宗道:“叛军虽气势汹汹,但不得人心。
如今之计,应从长计议,不可急于求成。”
李泌深入分析了叛军的形势,他指出,叛军的核心将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
若能巧妙运用战略,便可将他们逐一击破。
李泌提出了一套详尽而精妙的平叛计划: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如此一来,史思明、张忠志便不敢轻易离开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亦不敢远离长安。
这就如同用两根绳索,紧紧拴住了叛军的四员大将,使其动弹不得。
而此时,朝廷大军便可与李光弼、郭子仪所部相互呼应,灵活出击。
叛军若救援头部,我军便攻击其尾部;若救援尾部,我军则攻击其头部。
让叛军在千里之间疲于奔命,而我军则以逸待劳,避其锋芒,乘其疲惫。
待到来年春天,再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率军从塞北出击,与李光弼部南北呼应,直取范阳。
如此,叛军便会进退失据,巢穴被捣毁,其败亡之日不远矣。
这便是李泌“挫其锐,解其纷”
的战略运用。
肃宗听后,不禁拍案叫绝,对李泌的计划深以为然。
肃宗高兴之余,要给李泌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