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最后,王猛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和明主。
他希望能够觅得一位合乎自己志趣的明君,方能在这乱世中大展一番宏图。
王猛审时度势,深知在不合适的时机和政权下效力,可能会浪费自己的才华,甚至陷入危险之中。
王猛拒绝徐统的做官邀请后,到了华山隐居,期待明主的出现和等待时机的到来。
公元354年,东晋永和十年。
历史上发生了着名的“桓温北伐”
。
桓温入关后,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前去投奔桓温,桓温也热情地接待了他。
王猛一边和桓温谈论国家大事,一边旁若无人的捉着身上的虱子,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扪虱而谈”
。
桓温十分欣赏王猛的才华,所以留下了王猛辅助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王猛发现桓温并非自己心中的明主。
后来桓温被前秦的军队打败,他只得退兵。
临行前,桓温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
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
他回到华山请教老师,老师不赞成王猛前往东晋,并告诉他将来自然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于是王猛谢绝桓温,留在了北方,继续隐居读书。
公元355年,前秦皇始五年。
一代雄主苻健驾崩,苻健的儿子苻生继位后,残忍暴虐,嗜杀成性。
苻健的侄子苻坚,眼见前秦政权危在旦夕,决定除掉苻生。
当苻坚向吕婆楼请教如何除掉苻生时,吕婆楼力荐王猛。
苻坚派吕婆楼将王猛请来,两人一见面便相见恨晚,谈及天下大事,句句投机,苻坚觉得就像当年刘备遇到诸葛亮一般,如鱼得水。
《晋书》记载:“一见便若平生。
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于是,王猛留在了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这一年,王猛三十岁。
一段在乱世之中的完美君臣佳话就此开启。
公元357年,前秦寿光三年。
在王猛的谋划下,苻坚一举诛灭苻生,成为前秦的第三位君王,改元永兴,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并掌握机要事务。
王猛为官,律法严明,雷厉风行,对百姓申明善恶、严刑峻法,铲除了一大批横行霸道的豪强和作恶多端的奸吏。
当时王猛将一名官员鞭笞至死并因此获罪,苻坚便亲自审问王猛,王猛向苻坚表示治理混乱的世道便需要严明的法律,而对于残暴的人应当全部铲除以肃清地方。
苻坚听后十分赞同,将王猛比作名相管仲、子产,并赦免了他。
《晋书》记载:“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由此可见王猛的所作所为,是深合苻坚的心意的,同时也说明王猛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随后王猛屡获升迁,备受苻坚宠爱,一年之中升官五次,担任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等职,王猛一时之间可谓是权倾朝野,红得发紫。
此后王猛又被授予司徒、录尚书事等职,但王猛很谦虚,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接受任命。
这一年,王猛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