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3章 王朴 五代十国为臣者第一人(第2页)

郭威病逝,柴荣即位为帝,即后周世宗。

柴荣即位后,升王朴为比部郎中。

此时,柴荣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划策。

当时,这些文人大多不主张用武,认为应以文治为先。

只有王朴等少数人主张用兵之策,王朴更是站在“久乱思治,久分必合”

的高度,提出了被柴荣视为“议论伟然,盖以为奇”

的《平边策》。

王朴的《平边策》开篇便点明“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这是《平边策》的战略核心之一。

在当时的局势下,南唐虽地域广袤,实力在南方割据政权中较为强大,但江北诸州与后周接壤,且防御相对薄弱。

王朴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关键,认为先取南唐江北之地,不仅可拓展后周领土,获取丰富的资源,增强自身实力,还能对南方其他割据政权产生强大的威慑效应。

一旦南唐受挫,其他政权必然人心惶惶,后周便可凭借此威慑,通过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或逐个击破南方诸国。

待南方平定,后周国力大增,再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契丹和北汉,统一北方便更具胜算。

这种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王朴对当时各方势力强弱态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统一进程的长远规划。

为实现先取南唐的目标,王朴提出了“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扰之”

的扰敌疲敌策略。

后周派遣小股精锐部队频繁侵扰南唐边境,这一策略有诸多妙处。

一方面,敌方为应对频繁的侵扰,不得不分散兵力,疲于奔命,从而消耗其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

另一方面,后周军队在频繁的侵扰行动中,能够不断熟悉敌方的军事部署和地理环境,同时密切关注敌方内部矛盾的变化。

待敌方在长期的疲于应对中出现破绽,内部矛盾激化之时,便是后周发动大规模进攻的绝佳时机。

这一策略既避免了后周在实力未足时与强敌进行大规模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又能逐步削弱敌方的有生力量,为最终的统一战争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展现了王朴军事战略的灵活性与智谋。

在注重军事战略的同时,王朴深知统一大业的根基在于稳固的社会基础,因此他在《平边策》中强调以民为本。

他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而百姓是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

在战争过程中,注重安抚百姓,减轻百姓负担,恢复和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例如,当后周军队占领新的地区后,应及时推行有效的治理政策,让百姓尽快融入后周的统治体系。

通过轻徭薄赋、鼓励生产等措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样国家才能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战争。

只有稳固了百姓这一根本,统一大业才能有坚实的后方保障,这体现了王朴战略思想中对政治与军事关系的深刻理解。

柴荣对《平边策》大为赞赏,并将其作为后周统一战争的战略指导。

从后周显德二年开始,柴荣依据《平边策》的规划,开始对南唐展开进攻。

这场战争持续数年,后周军队凭借着正确的战略指导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夺取了南唐江北十四州六十县。

这一辉煌战果极大地拓展了后周的疆域,使后周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国力得到了显着增强。

同时,后周在南方割据政权中的威望也大幅提升,其他政权对后周产生了敬畏之心。

此后,后周对其他割据政权的军事行动更加顺利,统一的步伐不断加快,充分证明了《平边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宋朝建立后,在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基本继承了王朴《平边策》的战略思想。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