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提到书,人们就会想到黑字印在白纸上的有字书,或是历史上的汉简竹帛。
提到无字书,则难免会有人感到困惑:书还有无字的吗?真的存在无字书吗?在《菜根谭》近四百则的语录中,其中不乏一些不易理解且富于人生哲理的语句,其中论及读无字书和弹无弦琴的章节,就很耐人寻味。
从狄义来看,无字书指的是不着录-字文的白纸汇编。
唐僧与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取经,首先得到的就是“无字真经”
一无一字一句印录的白纸书一此乃《西游记》所描述的一段故事。
而从广义的标准来看,无字书泛指的则是独立在有字书之外的、人们所过的生机盎然的日常生活,是风声雨声读书声,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是衣食住行,也是男女私情;是你的对空长啸,也是她的望月感怀;是日月历天,江河东流;是鸟语花香,风云变.....总而言之,无字书所囊括的,是有字书之外的-一切。
洪应明所讲的“无字书”
,正是在此意义上言的。
如此看来,无字书的内容,要比有字书丰富得多,无字书的变化,要比有字微妙得多。
举个例以证之,现实生活中,恋人之间的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瞬间,较之文学大师对此的最为优秀的文字描写,还会更多了千种风采、万缕情丝。
因此,解读无字书,无疑要比解读有字书更不容易。
无字书的内容是无限的。
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尽的生活头绪,而有字书的内容则是有限的,是摘一个就是一个的、饱满的既有成果。
归根结底,无字书是有字书的根源气依据。
读无字书也就是最根本也最彻底的,同时还是极富于禅意的。
诚如清朝文学家张潮所言:“山水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语: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禅宗何通过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来立宗。
理解了无字书的实质及解读无字书的必要,再去认识弹无弦琴,相对而言,就容易些了。
弹无弦琴的典故,出自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的一段往事中。
据史书记载,陶湖明有把无琴弦之琴,当他心情十分平静之时,他就会摆出这把无弦琴,在上面“弹奏”
、“抚弄”
一番。
当然,这把没有可抚弄弹拔的琴弦的琴,自然是不会演奏出任何悦耳动听的琴声的。
而这,对于不谙音律的陶渊明来讲,却已经是足够的了。
因为他所追求的是弹琴的神趣,是对弹琴的一一种神悟、一种意会,用他自己的诗句言,就是“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况且,如果是琴中有了弦,难免就使弹者的手受到了阻碍;因弹拨琴弦产生了琴声,难免就限制了听者的无限乐思及其想象。
这些都是陶渊明在弹无弦琴时所没有受到的束缚,-一如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
般的洒脱与超越。
故在弹无弦琴这种看似是反常的行为中,所隐含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弦外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