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格物致知之要一
明道術
天理人倫之正臣事君之忠
子曰:‘君子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將順其美,將,猶承也。
匡救其惡,匡,正也。
故上下能相親。
’
臣按:進,謂入見其君則思盡己之忠,退,謂出適私室則思補君之過,無一時一念之不在君也。
有善焉,承順之,使之益進於善,有惡焉,正救之,使之潛銷其惡。
此愛君之至者也。
臣以忠愛而親其君,君亦諒其忠愛而親之,非古昔盛時,臣主俱賢無此氣象也。
後世人臣有盡其忠愛,而君反以爲仇者。
吁!
可歎哉!
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犯者,犯顔之謂,非陵犯之犯也。
’
臣按:僞言不直謂之欺,直言無隱謂之犯。
欺與犯正相反,故夫子之告子路使勿欺而犯之,以全其事君之直,戒其欺君之僞也。
《禮記》謂‘事君有犯而無隱’,與此略同。
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
臣按:道者,正理也。
大臣以正理事君,君之所行有不合正理者,必規之,拂之,不苟從也。
道有不合則去之,不苟留也。
或謂不合則去,毋乃非愛君之意乎?曰:此所以爲愛君也。
君臣之交,蓋以道合,非利之也。
道不合而弗去,則有苟焉徇利之志,是使君輕視其臣,謂可以利籠絡之也。
君而輕視其臣,何所不至?惟大臣者,能以道爲去,就則足以起其君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存而後能適道,臣故謂不合而去,乃所以愛‘愛’上,嘉靖本、陳本、四庫本衍‘爲’字。
君也。
孟子將朝王齊宣王也,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
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弔於東郭氏。
東郭氏,魯大夫。
其家有喪,故孟子弔之。
’公孫丑孟子弟子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