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格物致知之要三
審治‘治’,原脱,今據嘉靖本、陳本、四庫本補。
www.Pinwenba.com體
義利重輕之别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
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
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
,何必曰利?’
臣按:孟子初見惠王,惠王首以利國爲問。
盖自春秋至于戰國,先王之道不明,人心陷溺,惟知有利而已。
孟子將以攻其邪心,故直告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者,本心之全德;義者,當然之正理。
爲國者當躬行仁義於上,而不可以利爲心。
若王欲自利其國,則大夫亦欲利其家,士庶人亦欲利其身,上下争相求利,國安得不危?盖以仁義爲本,是導民於理也;以利爲尚,是導民於欲也。
理明則尊卑上下之分定,不然則凡有血氣者,皆思自足其欲,非盡攘上之所有不已也。
於是簒弑之事興,其害有不勝計者。
吁,可畏哉!
夫仁不遺親,義不後君,非強之使然也。
仁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義者宜也,宜莫先於尊君。
舉世之人皆由仁義,則無不愛其親、尊其君。
三代盛時,所以長治久安而無後患也。
爲國者,舍是其將焉求?故重言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大學》末章論天下之平曰:‘國以義爲利,而不以利爲利。
’推言求利之弊,至於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末如之何。
前聖後賢,所以回利欲之瀾而杜争奪之隙者,如出一口。
爲國者,其審圖之。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搆兵,我將見楚王説而罷之;楚王不悦,我將見秦王説而罷之。
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説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