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李邦华心中一片萧索。
“所以,”
朱慈烺轻轻点着台面,“我要以军法治吏,与这大疫堂堂对阵。
故而要有正兵临敌,要有辅兵疏通,要有虞侯纠察,要有伏路暗探。
至于将领,要有能敢于任事冲锋在前的,要有沉稳执重镇守在后的,要有机谋百出随侍身边的,要有刚正严明赏罚必信的。
宪台以为如何?”
“太子所言,句句切中兵法要旨。”
李邦华知道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是将世界想得太美好,实际操作上哪有那么容易!
“只是一厢情愿,对吧?”
太子笑道。
“臣以为,将兵之法重在如臂使指,否则下面各种情弊阻碍,实在让人寸步难行。”
李邦华没有否认。
“确如宪台所言,”
朱慈烺敛容道,“所以纠纲纪,信赏罚之事,我便委托于宪台了。”
“臣入言台日短,且闲居十年,实不足以当太子重托啊。”
李邦华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未免酸辛。
在大明官场上,关系盘根错节,有师徒、同窗、同年、同乡、同党。
找对了关系,官员在官场上便游刃有余。
若是找错了,非但办不成事,说不定连顶上乌纱都保不住。
而作为李邦华这样的老臣,他的座师早就致仕了,同窗多半不在,而同年、同乡却都是需要政治利益交换的关系。
再加上他从未督学一方主持抡才大典,也没有学生。
简单来说,虽然身为正二品大员,但李邦华却是个没有势力的大员。
这也是崇祯年的特色,连宰辅都是十几年前才入仕的进士,若是放在嘉靖、万历朝,李邦华这样缺乏权势的孤臣,根本不可能主持都察院这样的重要部门。
朱慈烺微微点了点头:“宪台这是老成之言。
若是给宪台赏罚之权呢?”
“那就得看赏罚轻重能否让人动心了。”
李邦华道。
御史言官属于位卑权重的官员,朝廷就是要这些卑官不惜前程。
结果却也因此让言官们变成了赌徒,乃至疯狗。
他们是官场上最敢于捕风捉影,挑起事端的,一旦成功,声名鹊起,名著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