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父亲在世时,时常编些唐人诗集,若是有尚在的,不妨给他看看。”
林氏想到这里,渐渐有了办法。
即便读诗效果不如预期,总也不是坏事。
阮玉堂健在之时,曾编订不少诗集,虽然因大雨损毁了一些,但仍有不少尚存。
林氏找到一册《王孟高岑诗选》,一函《乐天诗选》,均是阮玉堂所选颇为工整典雅之作。
便以此为基础,教阮元学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
读书学诗非一日之功,阮元听了母亲教导,也不着急,只日复一日的多读多看,过得数月,言语间日渐通顺。
而且阮元也意外发现,自己记忆文章,比之以前,更为深刻难忘。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乾隆三十五年的冬季,阮承信原本抄书的雇主离开了扬州。
阮承信闲来无事,便带了阮元,去仪征江面看长江过年。
仪征是阮家籍贯所在,阮承信祖父阮时衡原是扬州江都人,长居旧城,但彼时扬州人口众多,官学名额却有限。
仪征人口不如扬州,官学名额却不少,在仪征应科举,更易入官学学习,为日后打基础。
于是阮家在仪征买了田产,置了墓庐,便改籍为仪征。
阮承信父亲阮玉堂便是在仪征应武举,直至武进士。
阮承信担心阮元自幼生长在扬州府城,不识籍贯所在,便多带他来看看。
这时正值清缅战争结束,又临近年关,仪征官员为庆祝天下太平,特许百姓得以放灯。
阮元父子到得江边一带,只见灯火通明,五彩花灯争奇斗异,江上船只,如云生蚁聚,确是一片盛世风景。
灯上所画,多是些西厢、红拂之类民间故事,阮元少时所读之书尚未涉及,不免问起父亲。
阮承信倒是不忌讳说部故事,对这些民间之事所知甚多,便一一为阮元解答。
父子间游玩正是尽兴,忽然远处一个声音大声响起:“盐船着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