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得知丰臣秀吉率军五万八千人马来援的时候,才稍稍安心了下来。
另有快马来报说德川家康的三千援军也在路上了,五日后就可以到达。
丰臣秀吉则动用京都的百姓,动用春日山城,丹波羽城,二条城,进江城,佐贺城,但马城,兵库城,所有居民百姓前来助战,共一百九十万百姓浩浩荡荡赶到京都,据有资料表明,15世纪后期的应仁之乱前后,日本总人口约为七百万,17世纪初的关原合战前夕,日本的人口为一千二百万以上。
按照军事政策,一千两百万日本人口却有老人孩子青年,壮年,幼儿之分。
有男有女之分。
也就是日本只有一百五十万的青壮年劳动力,就算最恐怖的二抽一的比列来计算,日本最多能动员七十五万士兵就不错了。
如今已经有十五万被困在朝鲜,三万被无敌舰队消灭在了大海之上,第一次丰臣秀吉动员的五十万士兵是为了打朝鲜的,如今去掉15万在朝鲜的,在去掉三万被消灭的。
就还有三十二万兵马。
其中有超过二十万都在长崎集结,长崎到京都距离遥远,根本无法快速回援。
只有大阪的十万常备军能参战。
只好在动用一百五十万百姓来协助建设防御工事。
、
大明无敌舰队在扫荡了鸟取城之后,稍作停留就扬帆起毛直奔京都西面的丹后成杀来,丰臣秀吉派幕府将军岛津义弘率二万足轻,五千骑兵,铁炮兵两千前往丹后城防守,自己则率领其余的士兵防守京都城,并下令驻扎大阪的四万二千人在调来四万到京都参战,而快马也往长崎而去,准备如果丹后城沦陷就从长崎在调拨十万大军来京都参战。
大明无敌舰队来到丹后城海区的时候天空已翻鱼肚白,整个丹后城灯火通明,李龙上到宝船1号的瞭望塔上用双筒望远镜往丹后城观看,只见丹后城的海区卫城已经有数千日军在戒备。
一般在古代的时候,沿海城市都建设的比较靠近陆地,为的就是防止敌人从海路攻城的时候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为了阻止敌军登陆,都会再靠海的地方建设卫城。
京都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是日本天皇居住的地方,所以位于京都西海岸的丹后城就建设的格外强,不光丹后城城墙高达,而且还有三座卫城。
现在卫城中都有数千士兵在防守。
李龙用望远镜看的清楚,丹后城的三座卫城相隔一里,处于犄角之势,如果强攻其中一座卫城,势必会遭到两外两座卫城的火力支援、。
卫城的城楼上有三门小型加农炮,布设在城楼上面,而城楼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也都是手持强弓和铁炮,一副戒备的样子。
这个时候有日本卫兵用单筒望远镜发现了正在逼近的巨型舰队,急忙发出警告。
岛津义弘登上卫城指挥,只见整个洋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战船,每艘战船的旗杆上都有一副大龙,士兵穿着的都是内红外黑的斗篷,最高大的巨型战船上为首一将正在做着手持指向最中间的一座卫城。
忽然,巨大的炮击声震慑天地,宝船1号,2号,大帆船,大福船纷纷往丹后的卫城开火,一时间弹如雨下,黑色的炮弹燃烧着的熊熊烈火猛烈的撞击卫城的城墙和箭塔,紧接着第二轮炮击的开始,南面的卫城和北面的卫城也同时遭到了炮击。
各军舰的舰长纷纷指挥自己的战舰猛攻日本丹后城的卫城,数十颗飞速的火弹如同天外流星一样撞击在卫城的城墙上,不算太厚的城墙轰然倒塌。
因为日本当年自恃清高,认为明国不会不顾大国的尊严来攻打日本,所以对京都周围的防御也不是那么的重视。
元朝的时候成吉思汗曾经两次渡海要征服日本,但都遭到台风的袭击没有成功,朝鲜在日本镰仓幕府的时候曾经进攻日本两次,但也是因为台风的原因没有成功。
于是日本就认为他们的大日本帝国有这神风的保佑,根本没有谁能打的过日本,只有日本能侵略外国,而外国却无法打到日本。
于是向丹后城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都不重视,卫城的城墙比纸还薄。
仅仅两轮炮击就完全击垮了卫城的城墙。
数千防守在城墙上的日本兵,不是被炮弹炸死,就是在城墙倒塌后摔死。
不得不佩服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确实厉害,在岛津义弘的指挥下,剩余的士兵纷纷退往内城防御。
而没有还击的日本炮兵因为明军的突然开火袭击,三座加农炮有两座都哑巴了,只有一座加农炮零星的开火向大明舰队射击。
小型加农炮的射程只有二百多米,可大明的无敌舰队却是在四百米开外开火的,日本的小型加农炮在几次开炮后,发现炮弹都落在了离明军舰队还差二百米的海里,岛津义弘就下令停止射击,将剩余的一门加农炮搬运到卫城东面重新部署。
明军舰炮炮击后,造成了日本三座卫城的迅速瘫痪,岛津义弘带领剩余的一万多人撤退到了内城防御。
内城到外城距离55米,是根据当年织田信长建造岐山城的规格建造的,外城为城墙和炮塔,而一旦外城被毁,失去了防御工事后,防御就可以撤往内城。
外城和内城之见是居民区,有无数的民房和农田等障碍物、。
防御方一旦撤回内城,攻击方势必要攻进外城,然后在狭窄的居民区内作战,密集的居民民房就成了阻碍进军速度的障碍,而内城城楼上的炮火就会不停的招呼进入外城者、。
这些知识李龙早在21世纪时候就从网上看到过,毕竟内城外城的要塞并不是日本发明的,发明这种要塞的是荷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