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要知道,如果共和国海军舰队在7月4日就退回夏威夷群岛西部海域的话,那么共和国海军在这前后的作战行动就是南辕北辙,连战役目的都变了样。
别说有经验的将军,就算是最普通的参谋都知道,在战役实施到一半的时候,改变战役目的等于自取败亡。
说得直接一点,在7月4日之前,共和国海军的所有作战行动都是在逼迫美国海军前来决战,以夺取制海权为主要目的。
如果前面的分析成立,即共和国海军舰队放弃了突击东太平洋,与美军舰队决战的机会,那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战役目的,将攻打中途岛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虽然攻占中途岛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关系到能否顺利攻占夏威夷群岛,但是比起制海权,在这个时候攻占中途岛的意义就不明显了,至少可以说,在取得制海权之前,共和国海军没有必要把眼光局限在一座岛屿之上。
总而言之,当时就连杜奇威都不相信,共和国海军会放弃决战。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海军与美国高层不愿意相信,还是出于现实因素。
从前面的分析就看得出来,正是考虑到共和国海军求战心切,所以美国海军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从战后获得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美国海军的如意算盘是引诱共和国海军舰队到东太平洋决战,美军舰队可以背靠北美大陆,在岸基航空兵的支持与掩护下作战,共和国海军舰队则只能得到舰载航空兵的有限支援,还得应付美军航空兵的威胁,自然无法全力投入制海作战。
可以说,这也是美国海军要想在这场海战中取胜的唯一机会。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的所有作战部署都与该计划有关,即作战舰队集中部署在夏威夷群岛以东海域,而且主要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活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会提前向舰队活动海域部署攻击潜艇。
总而言之,美国海军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竭尽全力保护好自己的舰队,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再抓住机会消灭共和国海军舰队。
问题是,这么简单的战术思想,共和国海军会搞不明白吗?
不可否认,在策划这场海战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确实将夺取制海权放在首位,即优先考虑歼灭美军舰队,而不是攻占中途岛。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共和国海军当时甚至想过要在必要的情况下,以攻打中途岛为诱饵,获取有利的海战局面。
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甚至做好了以牺牲陆战队的方式来歼灭美军舰队的准备。
与美国海军相比,共和国海军制订作战计划时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把计划订得太死,而是留下了很大的调整空间,这其中就包括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改变战役目的,将攻占中途岛当成首要任务。
美军并不知道,第53主力舰队进入太平洋之后,就引起了共和国海军的高度关注。
更重要的是,在7月4日夜间,也就是第53主力舰队到达科科岛,并且转向南下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时候,1艘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正好在科科岛附近海域活动,并且截获了第53主力舰队发出的噪音。
更加重要的是,这艘潜艇原本在该海域修理出了故障的鱼雷发射系统,即关闭主动力,坐沉海底,由电池供电。
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该潜艇几乎不会发出任何噪音,也就很难被美军舰队里的反潜战舰发现。
不得不说,共和国海军在这个时候的运气好到家了。
第53主力舰队从科科岛南下后数个小时,该潜艇就将最新发现发了出去。
凭此情报,共和国海军当即断定美军并没有立即决战的意图,由此推测出美军将设法引诱共和国舰队前往东太平洋。
虽然当时共和国海军仍然有人主张前去决战,但是在敌情不太明朗(没有掌握第51主力舰队与第52航空舰队的活动情况),而且战场局势与作战计划出入过于明显的情况下,已经提升为舰队总司令的张雪峰当机立断,让准备东进的舰队向西撤退,返回中途岛海域。
从整个战局来看,张雪峰的这一决策非常及时,也非常准确。
战后,有人用计算机做了模拟分析,即当时张雪峰没有下达撤退命令,仍然按照原先制订的作战计划,让已经从群岛中部海域到达北太平洋的4支战斗舰队东进,然后向东南方向搜索前进,最终在夏威夷群岛与雷维亚希赫多群岛之间的某一海域与美军舰队决战。
虽然美军也不大可能料到共和国海军舰队会从北面绕过夏威夷群岛饿,而不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从南面穿插过来,因此在战术部署上肯定会有所欠缺,难以将战略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但是在这一海域,美国海军除了能够投入3支作战舰队之外,还能动员上千架战略轰炸机(当时美国部署在西海岸地区的轰炸机多达3000架,其中大半具备对海攻击能力)、上千架战术战斗机,甚至能够投入数十艘攻击潜艇,而共和国海军舰队就像前面分析的那样,只能孤军作战,几乎得不到支援与掩护。
即便按照共和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模拟分析,就算在海战开始的时候,3支主力舰队利用“汉”
级主力舰与“兴凯湖”
级巡洋舰、“长白山”
级驱逐舰所拥有的性能优势,特别是在投射“侦察炮弹”
时的射程优势,掌握了战术主动权,并且提前发起攻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3支主力舰队外加1支航空舰队都会在美军的空中、海面与水下力量的联合围剿下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