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尼日利亚的人口总量已经接近2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更是突破了2.5亿。
也就是说,尼日利亚不但是非洲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在全世界,也仅次于印度、共和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欧盟与巴西,排名第八。
可以说,在21世纪中叶,巨大的人口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
可以说,依靠人口发展经济,也是尼日利亚的基本国策之一。
根据共和国当局的统计,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也就是2056年(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在2057年底爆发,但是统计工作肯定有延迟性,所以2057年的统计数据会受到大战的影响),持尼日利亚护照,在共和国学习与工作的尼日利亚人就多达1350万,而这些人每年汇回尼日利亚的乔款多达700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汇走5万多元,而这笔钱在尼日利亚基本上能够保证1个三口之家的正常日常开支。
也就是说,仅仅到共和国务工的侨民就养活了5000多万尼日利亚人。
保守估计,在共和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工作的尼日利亚人还有1000余万,按照同等的收入水平计算,2.5亿尼日利亚人中,有1亿是靠外出务工者的劳动收入养活的。
除了外出务工之外,尼日利亚还拥有西非地区最为发达的出口加工业,而且大都面向共和国、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苏丹、埃及等等新兴经济体。
在2056年,尼日利亚与共和国的贸易顺差就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而与共和国的贸易更是占到了尼日利亚经济总量的30%。
从某种意义上讲,尼日利亚的劳动力才是共和国最需要,也最重视的资源。
问题是,尼日利亚是西非国家,平时高度依赖的海上航线在战时没有任何保证。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在尼日利亚搞出口加工,并且向尼日利亚劳动力开放国内劳动市场的主要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即便尼日利亚在战时遭到封锁,也不会对共和国的基本产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尼日利亚的加工企业在共和国周边地区,比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与印度都很普遍,到时候最多提高价格刺激生产。
更重要的是,有1000多万尼日利亚人在共和国生活与工作,而且几乎全是青壮年劳动力,就算尼日利亚被美军占领,只要共和国腾出手来,就能用这些人打回去,重新控制尼日利亚。
事实上,大战爆发之后,共和国就仿效法国的外籍军团,成立了多个外籍军团,其中就有以尼日利亚侨民为主的“西非军团”
,而这些军团在后来的作战行动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然,共和国没有忘记三次西非战争的惨痛教训。
从2045年开始,共和国就以援助非洲建设为名,让苏丹出面联合乍得与尼日利亚,修建了从苏丹港到拉各斯的“中非干线”
,随后又联合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兴建覆盖整个中部非洲地区的铁路网。
按照计划,这几条总长度超过2万千米的铁路网将成为非洲联合发展的基础。
当然,“中部非洲铁路网”
的重大意义仍然在军事上。
可以说,凭借该铁路网,共和国军队可以在没有海运支持的情况下,让至少2个战斗单位在西部非洲作战。
如果能够加强该地区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即兴建更多的机场,就能让至少4个战斗单位在西非作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计划,以非洲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别说4个战斗单位,只要共和国陆军能够投入2个战斗单位,就能在半年之内扫荡整个西部非洲地区。
非常可惜的是,从苏丹港到拉各斯的“中非干线”
建设了12年,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都没有建成。
正是受此影响,在大战的前两年,共和国陆军在非洲大陆战场上都没有太大的作为。
准确的说,是在无法向前线投入主力作战部队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只能选择性的忽视非洲战场,把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即争取在时机成熟之前打通“中非干线”
,为西非用兵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对美国来说,要做的除了继续加强海上封锁之外,还得设法破坏“中非干线”
,让共和国军队无法从陆路进军西非地区。
受此影响,在大战爆发的第一年(2058年),美国就策动喀麦隆参战,并且在大战的前两年集中兵力向乍得湖进军。
此举一是为了控制曼达拉山(乍得湖就在曼达拉山北面),二是控制乍得。
针对美国的行动,共和国除了向尼日利亚提供非常有限的援助之外,主要就是借助苏丹与乍得来抵挡喀麦隆军队的进攻。
必须承认,极端贫穷落后使喀麦隆军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在2年多内都没有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没有能够占领整个曼达拉山。
这一局面持续到2060年的第二个季度,随着共和国陆军收拾了俄罗斯,有了足够充足的兵力,才出现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