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节 义乌文博会创意产业的一块垫石(第4页)

成为文化产品交流与贸易的盛会的同时,也积极吸引市民参与,将“文博会”

与市民生活充分联系在一起,为文化产品与市民的互动牵线搭桥,使文博会为市民提供一道道文化大餐。

2006年、2007年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洽谈签约、第二届“亚太地区文化用品行业经贸合作论坛”

、浙江省精品艺术书法展、民间艺术精品展演、图书漂流、藏画于民、优秀图书展销、书画拍卖、古玩鉴别、广场文化周等活动。

2008年举办第三届“亚太地区文化用品行业经贸合作论坛”

、国际文化交流、民间艺术展演以及“城市馆日”

、“洲际馆日”

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产品的展示、文化商品的交易、文化发展的研讨、文化创意理念的传播等都已经成为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的重要内容。

4.功能完善

义乌“文博会”

之所以在3年间迅速发展与壮大,与其功能的不断完备是密不可分的。

“文博会”

在充分发挥展销基本职能的同时,也积极发挥引导职能,引导义乌文化产业从传统文化用品制造向文化产品创意方向发展,通过创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从2008年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举办效果看,义乌文博会的功能主要有文化产品展览、文传产品的销售、文化创意理念的传播与引导,同时文博会也成为中外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5.参展层次多,行业广

2006年文博会确定了文体用品、文化用品、书画古玩、演艺、传媒、创意六个大类30多个种类的产品参展,展品内容丰富,种类众多。

既有传统的古玩字画、文体用品等,也有新兴的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产品。

2007年在品种与种类增加的基础上,将民间艺术首次纳入到文博会中,以“艺术在民间”

为主题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展区2000平方米集中展示浙江的非物质文化民间精品手工艺。

2008年的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继续保留。

国内其他城市也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文博会,但在都是在会展主场地外的广场等地,义乌在做好文化产业行业产品展示的同时,积极吸纳优秀的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文博会,这既显示了义乌人的开阔眼界,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舞台,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案例创意分析

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是建立在小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的,是义乌市委市政府正确引导,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工商局等全力扶持的结果。

1.义博会的成功经验借鉴

改革开放30年来,义乌市从最初简陋的集贸市场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义乌廿三里镇就出现了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并于70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1979年3月24日,时任**义乌县委秘书的杨守春在《浙江日报》第二版发表了《“鸡毛换糖”

的拨浪鼓又响了》一文,给廿三里镇乃至整个义乌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1982年,义乌县委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

随后,义乌政府出台“四个允许”

政策,“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这进一步开放了城乡市场。

1984年义乌开始实施“兴商建市”

的发展战略,“小商品,大市场,规模就能出效益”

,从利润微薄的小商品做起,从而辐射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从1992年开始,义乌小商品交易额已经突破百亿元大关,目前义乌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义乌还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

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有41个行业、1901个大类、40多万种商品;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