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那种感觉,就好像把几座山的山体加工后叠加一起,形成了一整座完整的山。
或许是古时那鬼斧神工的天之作吧。
青阳山的山体大,使得山脚下占地也很广,普通的镇子也不过这么大。
这里有大片的耕地,有果园、菜地、庄稼地,
还有一大块地专门种着牧草:羊草,猫尾草,黑麦草,串叶松香草,石楠。
家畜有猪、牛、羊、鸡、鸭、鹅,还有兔子。
另外还养着马、鹿、麝、貂、鹌鹑、鸽子、蚕。
河塘里有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黑鱼;
泥潭里有泥鳅,黄鳝,螃蟹,河沿上还有螺丝。
青阳山的建筑风格,实实在在地说,就是这里一块,那里一块。
可以看出先祖开始建造这里时,没有一个确定想要的样子,布局很是随性。
可能先祖也知道自己的布局不太合理,所以每一处建筑都相隔较远,大概是希望后代之人再重新布局吧。
就这样,青阳山下参差不齐的坐落着学堂、膳房,雅阁(女儿家学礼仪的地方)、织造坊、医药坊、工匠坊、祖屋。
膳房离祖屋不远,步行3刻钟(1刻钟=15分钟)。
膳房很大,房子居中摆着一张很大的长桌,可供百人同时入座。
长桌是族中每逢喜丧嫁娶、新年团圆饭、还有过年祭祀的时候,全族老小一起吃饭之用。
隔着屏风,长桌的隔壁是一张张小八仙桌。
平时到膳房吃饭,大家就坐在这些八仙桌用膳。
要说青阳山平日里最热闹的地方,便数膳房了。
膳房,又叫伙房。
螺家世代都在膳房做厨子、帮厨、配菜、洗菜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