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91章 沈阳 3(第6页)

收养制度是我国古代亲属关系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主要出于立嗣的考虑,收养对象多为男性,以为传宗继祀。

此外,又从“神不祀非类,民不祀非族”

等指导思想出发,一直遵循着“异姓不养”

的原则。

义子分两种,一种是法律上继嗣为目的的“嗣子”

,一种是事实上恩养的“义子”

按照元朝法律,嗣子长大后,不归宗的,即便其养父后来又生有亲子,嗣子也享有和亲子一样的待遇和地位。

当然,对立嗣以外的收养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也并非完全禁止的。

像唐朝法律即规定:“其遗弃小儿年三岁以下,虽异姓,听收养,即从其姓。”

这主要是基于儒家的仁本思想,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但法律规定往往和现实出入很大,早在南宋时期,实际就已出现大量收养异姓子的现象。

元时虽对收养人的资格有规定:“年及四十,无子之人,方听养子。”

(--收养人必须年过四十的规定,仅见元朝。

但是此法律文书只是江浙行省的谕文,或许并不通行全国),对被收养人的资格也有规定:“听养同宗昭穆相当者为子。

如无,听养同姓。”

而在现实中,除了同姓,往往还有以异姓亲属为养子的情况,比如以外孙为嗣、以甥为嗣等,时人感慨“……婿与甥及外孙为后者何限”

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王保保,就是他的外甥。

本姓王氏,“自幼察罕养以为子,更名扩廓帖木儿”

除此之外,以异姓为养子的也非常多。

比如滁阳蔡氏,“三世皆以异姓为后”

而在元末,各路义军首领也一样地广收义子,如果说察罕帖木儿养子王保保是为了继嗣的话,他们的目的就多为政治考虑。

比如朱元璋,先后收义子“凡二十余人”

“太祖立义子保儿、周舍、道舍、柴舍、马儿、金刚奴、也先、买驴、真童、泼儿。

后令归宗”

他收这么多义子,不外乎因其兄弟早死,缺乏助力,故此广收养子,以期用家族的关系得其忠诚,来为军事、政治服务,“太祖于国初以所克城池专用义子作心腹,与将官同守。

如得镇江,用周舍;得宣州,用道舍;得徽州,用王驸马;得严州,用保儿;得婺州,用马儿;得处州,用柴舍、真童;得衢州,用金刚奴、也先;得广信,用周舍,即沐英也。”

3,尚能饭否?

“赵以数困於秦兵,……(廉颇时已老迈)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戎马一生的老将,期冀再次上阵杀敌)。”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