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刘伯温谏言朱元璋借邓舍南下徐州的机会大举东进,夺取张士诚在浙西的地盘。
朱元璋故作疑惑地问道:“可先生刚才不是说,察罕必联手士诚、同取燕王么?若是咱们在这个时候突然进攻士诚,岂非替燕王解围?”
刘基笑道:“燕王黄口孺子,短视无谋,见小利而生贪念,从而致使海东陷入危险的境地,但是主公您难道也是这样的人么?……,主公眼光长远、有宏图伟见,又何必用这样的言语来试探在下呢?”
朱元璋哈哈一笑。
刘基接着说道:“古人云:‘唇亡齿寒’。
燕王尽管无谋,自寻死路,可是就以眼下的形势而言,一来,咱们却不能坐视其败,任察罕独大;二者,借机东取浙西,也正好可为主公扩充实力。
因此说,‘东取士诚’,於当下而言,对主公而言,乃是一举两得之妙事,何乐不为呢?”
说完了,他顿一顿,又补充说道:“方今天下群雄逐鹿,士诚、友谅等虽不算真正的英雄,可毕竟他们起事已久,各自皆颇有根基,一时间也难以猝定。
这天下大势,还没到真明朗。
尤其察罕帖木儿拥众十万、兵锋甚狠,占据北地、睥睨江南,此三国之袁绍也,断不可力取,只能智敌。
故此,在下以为,主公断不可如燕王孺子,为图小利而竟不顾大事。”
刘基的这番话没有明言,可朱元璋何许人也?一代枭雄,自然将他话中隐含的意思听得明明白白。
说白了,刘基的意思的就是:邓舍可以没有远见,贸贸然地抢占徐州,可是朱元璋却不能与他一般见识。
宁可吃下这哑巴亏,也绝不能坐视海东自取死路,--败亡在察罕帖木儿与张士诚可能的联手之下。
为何?
原因有两个。
其一,察罕帖木儿太厉害。
如果任由海东败亡,北地尽数归入其手,那么察罕的实力必然翻倍增长。
就以现下而言,察罕帖木儿还没有打下山东,朱元璋扪心自问,就已自觉不是他的对手,若是再等到他“实力倍增”
?不用说,更不能敌之了!
所以,绝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再说的明白点,现如今,江南群雄、他朱元璋为何在察罕帖木儿的威压下还能够东征西进、开疆扩土?不就正是因为有邓舍接过了刘福通、田丰、王士诚等人的接力棒,继续在北方与察罕厮杀不休么?
如果邓舍落败,那他们的这“好日子”
也就算到了头了。
李善长表示赞同,说道:“主公起于淮泗,如今称雄金陵,处西汉、东吴两强寇间,之所以可以东西扫荡,从容不迫,而蒙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前者因有小明王、刘福通为枭阻,后则因有燕王为捍蔽也。
……,刘先生所言不差,咱们确实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其二,朱元璋所占据的金陵等地虽也可称富足,但较之浙西,尚有不足。
乱世之际,如何才可以立足称雄?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字:“强军”
。
那么,军又该如何强之?再归根结底,还是不外乎两个字:“国富”
。
浙西之地,富甲天下。
天下群雄,谁也没用张士诚富有。
如果能借助这个机会把浙西吞并,朱元璋的实力绝对可以翻上一个新台阶!
到的那时,军强、国富,陈友谅纵然再桀骜、再剽悍,又算得什么呢?
朱元璋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先打张士诚,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一者,陈友谅咄咄逼人;二来,张士诚非进取之主。
所以,不得已,只好先强后弱,先把危险性高的打败,然后再徐徐图谋危险性较低的。
可是如今,海东却突然南下,抢占了徐州,这在无形中就对张士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可以预见,士诚必会分出不少的兵力北上,以来防备海东的进一步南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