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46章 李察罕解围曹州刘福通借兵海东(第4页)

“不足半个时辰,连失两营?”

“是。”

遥想当日,城上元军观战,城外敌我交锋。

半个时辰内,燕军丢盔卸甲、接连后退;察罕一马当先、连拔两营,气势如虹。

如果再败退下去,城内的元军定然出战,内外呼应之下,燕军全线溃退也不是不可能!

一旦溃退,兵败如山倒,颓势就难挽回。

莫说曹州,估计便连成武等地,怕也会被元军趁势收回。

邓舍说道:“那这颓势又是如何被止住的?”

“赵左丞命亲兵赴前线插旗,与诸将约定:‘旗在人在,旗失人亡’。

并明令:‘敢再有退却者,立斩之’。

随后亲率千人,薄曹州城门列阵,威胁城内,使其不敢出兵。

此战,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我军失去的两个营盘再三易手,沙场上尸积如山、血流盈野,酣战的呼声数十里外都可以听到。

而直到察罕退军,城内的鞑子虽试探再三,却始终不敢露头。”

当其时也,外有强敌、内有坚城,赵过身为主将,该以何方为重?

察罕虽强,但是远来之师,未及休整,连营盘都没有立,定难持久。

他的这一个冲锋,打的不过是个“一鼓作气”

罢了,必然“再而衰、三而竭”

所以,关键之重点不在察罕,而是在城内。

如果城内趁机出兵,内外受敌,燕军必然顾此失彼,“大事去矣”

故此,赵过在给前线的将士下达了严厉的军令后,便对察罕、对前方的交战不管不问,亲自坐镇城门外,以威吓城内,令城内的元军不敢妄动,最终经过一番苦战,稳住了形势。

--时人有诗云:“分得两头轻与重,世间何事不担当”

为将者,当知进退、知轻重,赵过可谓得矣!

“察罕退军后呢?”

“察罕退军后,军中有些将领力主继续围城,认为察罕虽然来势汹汹,但他是远来奔袭,后勤难运,如无根之萍,小患而已;而我军背倚济宁,辎重运输不绝,只要能坚持一阵子,定能不战而胜。”

“既有这样的意见,为何又撤军了?”

“因为赵左丞不赞同他们的观点。”

“噢?阿过是何观点?”

“赵左丞认为:察罕一来,首先,城中鞑子的士气就上去了;其次,察罕带的兵马都是精锐,万人上下,有王保保等人先前的战败之耻,他们此番气势汹汹地前来,肯定是怀了报仇雪恨之心。

但凡人欲报仇,锐气必盛。

而反过来看我军,历经济宁数战,早已疲惫不堪,‘是师已老’。

一边敌人锐气逼人,一边我军暮气沉沉。

再加上察罕一来,就先有‘渡河之告捷’、‘首战之声势’,更隐隐占足了上风。

因而,再打下去,再僵持下去,对我军恐怕只有越来越多的不利。

所以,赵左丞力主撤军。”

“原来如此。”

“赵左丞并说:‘今济宁尽落我手,曹州孤城,后有黄河。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