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3章(第2页)

因此,谣传的机制几乎总是生生不息。

似爱似恨。

对于重要而含糊的谣传对象,传播者的心情非常复杂。

带着纯粹的仇恨所展开的谣传也是有的,但那是一种特殊的批判方式,与一般的谣传有所不同。

一般的谣传大多包含着或多或少艳羡和嫉妒的成分,即便用无稽的故事、鄙视的口气在数落被谣传者的时候,也挟带着某种趋近情态,甚至某种爱意。

爱他的权位、名声或外貌,爱得既隐秘又执著。

完全参破红尘的无欲之人很难进入谣传系统,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所爱的一切自己无法享受,又不按自己的心理轨迹运行,于是也就产生恨。

谣传,就是爱情之间的徘徊物。

能契合人们这种爱恨需要的谣言,就传得起来。

把这种似爱似恨的情绪扩而大之,我们可以看到,谣传其实是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参与上的欲求和不满足,是人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一种变态方式。

谣传中没有中立者和旁观者,只要竖耳谛听、张口传递,自身的态度和情感也就投注在里面了。

因此谣传也就是一群人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发言,一切关注社会思潮的研究者都不应该忽视。

与现在流行的商品传销相比,谣言的传播不需要考虑作为过程的成本和作为过程终点的消费,一个传谣者只顾完成自己的爱情表达而不必顾及来龙和去脉。

他是谣传群体的一员却无须依赖谣传群体,因此在被动的表象下有独立的主动性;与商品传销员无法改变商品不同,他还可以在自己的环节上适度改变谣言的内容,所以即便是一次偶然的参与也很能表现出他的内心爱恨,暴露出他的情绪兴奋系统和关注系统。

一个谣言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被很多人自发的情绪兴奋系统和关注系统选择了。

似假似真。

容易传播的谣言还需要一种似假似真的品相。

假的部分,为含糊和暧昧留出了余地,为情绪投入让出了空间;真的部分,为求真的欲望找到了许诺,为进一步传递提供了拐杖。

显而易见,其中最值得探究的是真的部分。

谣言中的真,既可以是本质性的,也可以是技术性的。

具有本质真实的谣言,即便表现形态再怪诞,历史也不会对它们投之以鄙夷。

如果水平较高,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已近乎于文艺创作,只不过文艺创作是坦示自身的假定结构的,取得了人类早已签署的契约,而作为民间谣言则毫无规范可言,有时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效果。

至于技术性的真实则正好相反,倒往往是为了掩盖本质上的虚假面层层加添上去的包装。

被真实包装的谣言很具有蛊惑力,原因不言而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件事情的验证从来就不会是全方位的,只可能作&ot;抽样调查&ot;,而且大家也不讲究&ot;抽样&ot;的主动权,只要稍露真相,&ot;抽样&ot;也即完成。

因此,一个半真半假的谎言远比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厉害,它不仅容易招来信赖,而且很难遭到辩驳。

受到谣言伤害的人批斥谣言的最激烈词句莫过于&ot;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ot;,其实这样反而把那个谣言的等级降低了,也反映了受害者最害怕谣言的半真半假状态。

如果真是彻头彻尾,那个谣言的力量是有限的。

很多谣言被终于揭穿之后,人们总会纳闷当初受害者为何不站出来澄清,除了不正常的政治压力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真假掺半,澄清起来颇费口舌,反而会遭致人们的疑惑。

中国人习惯于单向思维,要么纯白,要么纯黑,要么彻底受诬,要么活该受罪,你若要细细剖白加在你头上的谣言中七假三真,听的人早已没有那般耐心、那般同情。

既然如此,不如哑巴吃黄连。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