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256年春,忽必烈命僧子聪,即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即今天的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平府,作为藩邸。
中统四年,即1263年,元世祖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
至元九年,即1272年,将大都。
即今北京,定为都城,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
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
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
上都皇城在全城的东南﹐城墙夯土外砌砖石﹐东西各两门﹐南北各一门﹐每面墙长1400米。
皇城正中偏北是宫城﹐东北角是华严寺﹐西北角是乾元寺﹐东南和西南两角亦各有一座庙宇。
宫城城墙夯土外包以青砖﹐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东﹑西﹑南三面有门。
城内宫殿建筑各自成群﹐互不对称﹐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
皇城﹑宫城四角均设角楼。
外城全系黄色夯土﹐东墙和南墙都由皇城的东墙﹑南墙接出。
外城西北两面各长2200米,东南两面至皇城东北﹑西南两角各长800米。
外城北开两门﹐南开一门。
西面原有两门﹐元代后期毁一存一。
外城南部为一般建筑区。
北部地势较高﹐自成一区﹐是当时养花木禽兽供统治者玩赏的御园。
东﹑西﹑南三郊各有长600到1000米的街道﹐与城门相连﹐组成了很大的关厢区。
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上都地区在金代称金莲川或凉陉﹐筑有景明宫。
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後﹐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于是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莲川地区。
他在负责统治汉地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与汉人士大夫的接触﹐受到更多的汉文化的影响。
1256年春﹐便命僧子聪,即刘秉忠。
在桓州以东﹐滦水,即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平府﹐作为官府。
当时蒙古国的都城在哈刺和林。
忽必烈在选择其官府地址时﹐考虑到“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里宜均”
﹐因而把它确定在地处蒙古草地的南缘﹐地势冲要的开平﹐既便于与和林的大汗相联系﹐又有利于对华北汉人地区就近控制。
通过金莲川幕府的大量活动﹐忽必烈加深了对学习汉文化﹑变更蒙古旧有统治方式必要性的认识﹐并取得了汉人士大夫的普遍支持﹐为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259年﹐蒙哥死。
次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与留守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战争。
忽必烈依靠汉地的丰厚人力物力﹐把开平作为前沿基地﹐历时四年﹐终于战胜了阿里不哥。
中统四年,即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