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rdo;
更甚者,还有河流呢!
人家郑成功们可是水中蛟龙呀,不断其根本咋行?于是对入海之河一律发兵把断,河中钉立木桩,严防舟船越,如福建省,&ldo;其入海之水曰潘渡河、曰铜镜河、曰廉村河、曰洋尾河、曰大梅河、曰赤头河、曰云霄河、日开溪河,皆断而守之&rdo;。
苏北兴化白驹场原有水利工程闸口四座,虽&ldo;离海甚远,并非沿边地方&rdo;,清廷照样下令堵塞,&ldo;以致水无所出,淹没田亩&rdo;。
唉,只可惜人还是不能胜天呀,要不是技术不过关,把大海也给守上,岂不更妙?又创拓海新奇迹呢!
隔!
对驱赶的民众,光烧杀还不够呀,总有&ldo;胆大妄为&rdo;者,还是想回家呀,咋办?也搞柏林墙呗。
对划定的那条地界,清廷起初以插旗、木栅、篱笆为界,后越来越严格,开始挖个大深沟,或筑个土墙什么的,再后来觉得还是不行,照旧豆腐渣工程,干脆一步到位,征发民夫,大兴土木,建造宏伟界墙了,且沿界建寨设墩,驻军把守。
怪不得,康熙不修长城呢,原来劲都往这使了,钱都向这砸了,所有聪明才智也都奉献给沿海迁界了。
是啊,北方长城再修也是抄冷饭,功劳你能大得了秦始皇?就是被骂,也是人家独占鳌头呀,咱不如另搞一个,好歹也是开创者、奠基人呢。
想想真是悲痛并冷笑着,痛的是受难的民众们,笑得是那些无原则的捧康者们,康熙不修长城的三言两语:&ldo;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lso;众志成城&rso;者是也&rdo;,竟被他们奉若神明,证明出圣主的伟大,大清的伟大来,无需做什么辩驳了,沿海迁界便是给他们的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关于沿海迁界,时人记载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就以时人卢若腾的《虏迁沿海居民诗》,作以上诸多引用的结尾吧。
&ldo;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
去去将安适?掩面道旁啼。
胡骑严驱遣,克日不容稽。
务使濒海土,鞠为茂草萋。
富者忽焉贫,贫者谁提撕?欲渔无深渊,欲畊无广畦。
内地忧人满,妇姑应勃谿。
聚众易生乱,矧为饥所挤。
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
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
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