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小报一出,余生的大名便哄传上海滩。
此时的上海滩租界,娱乐产业极为繁荣。
世事太过于沉重,所以,有太多的人需要一个精神寄托。
而这名人的风流韵事,便是各类人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
余生的八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传播开来,以至于这一日电影拍摄任务完成,余生回家时,却发现有几个记者带着照相机和笔记本等在别墅之外。
众记者一看余生到来,便蜂拥而上,问道:“余先生,我是《大华晚报》的记者,请问与您同居的小姐叫什么名字呢?你们又是怎么相遇的呢?可否给大家讲述一下?”
“余先生,我是《英和日报》的记者,请问您新歌的名字叫什么?版权作价几何?”
“余先生,请问您收养这么多难民儿童有压力么?您收养这么多难民儿童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与你同居的小姐么?”
“……”
有几个孩童在别墅的门口张望,余生挥挥手,让他们回到别墅中去,然后开口道:“众位先生,在接受采访之前,我可以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么?”
“……”
记者们愣了一下。
看这态度,余生比他们还像记者啊。
“请问各位报社还招聘报童么?我想,我收养的这些孩童应该足以胜任。”
“余先生放心,我们报社的报童名额不限,只要卖出报纸,就会有收入!”
说话的是《大华报社》的记者。
其他的几个报社记者虽然笔下的记录飞快,却也大都随声应和,“余先生放心,我们这些报社招报童都是不限名额的。”
余生点头笑道:“那就多谢各位了!
大家问的问题我也听明白了。
我可以告诉大家,住在我别墅中的女子是我的未婚妻。
自小接受传统国学教育,恐怕对这种出名方式会心有顾忌。
所以,有很多隐私性的东西我不会回答。”
“那一天喝醉酒之后唱的歌,是我最近创作的新歌,名为《胭脂扣》。
但是,这首歌其实并不适合男子歌唱,所以,近期我会把这首歌的版权卖掉。
毕竟,娶媳妇也是需要彩礼的嘛!”
余生开了个不冷不热的玩笑,众记者便也附和着笑了起来。
此时突然有一个记者问道:“余先生,我听说,您是从南京逃亡而来的,这个消息属实么?”
余生看了那个记者一眼,是个中年男子,眼中虽有好奇,但无挑衅。
看来不是有恶意。
余生犹豫了一下,觉得虽然自己从南京逃亡至此的事情可能会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并不利于隐藏和复仇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