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帝王爲學之本
堯舜禹湯文武之學三級小標題據陳本、四库本補,下同。
《大禹謨》:《虞書》篇名,紀大禹所陳之謀謨。
‘帝曰:來禹!
此舜命禹之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朱熹曰:‘上古聖人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
其見於經則“允執其中”
者,堯之所以授舜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堯之一言至矣盡矣!
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欲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幾也。
夫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矣。
而以爲有人心、道心之異者,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
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爾。
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人欲之私矣。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
從事於斯,無少間斷,則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而微者著,而動静云爲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
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
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而其‘其’,原脱,今據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補。
授受之際,丁寜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此哉!
’
臣按:人心惟危以下十六字,乃堯、舜、禹傳授心法,萬世聖學之淵源。
人主欲學堯舜,亦學此而已矣。
先儒訓釋雖衆,獨朱熹之説最爲精確。
夫所謂形氣之私者,指聲色臭味之欲而言也。
性命之正者,指仁義禮智之理而言也。
聲色臭味之欲皆發於氣,所謂人心也。
仁義禮智之理皆根於性,所謂道心也。
今即人主一身言之,宫室之欲其安,膳服之欲其美,與夫妃嬪侍御之奉,觀逸游田之樂,此人心之發也。
是心爲主而無以裁制,則物欲日滋,其去桀紂不遠矣。
知富貴之不可恃而將之以憂勤,知驕侈之不可肆而節之以恭儉,知旨酒厚味爲迷心之鴆毒思所以卻之,知淫聲美色爲伐性之斧斤思所以遠之,此道心之發也。
是心爲主而無以汩‘汩’,原誤作‘汨’,今據四庫本改,下同。
喪,則理義日充,其去堯舜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