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如此看来,身为丞相的赵高与推翻秦朝的刘邦勾勾搭搭,并且做出了逼杀秦二世的实际行动,这就不能仅仅用乱政来看待赵高的行为,而是他与刘邦结为同盟军,或用里应外合的方式,共同灭亡秦帝国了。
后人认真分析了司马贞、赵翼和吕星垣等人的说法,认为他们所说的赵高欲为其故国报仇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在《史记》三家注中“索隐”
部分,找不出他们说的这些内容,如果他们根据的是什么“孤本秘籍”
,那也让人难以相信。
毕竟这种说法和《史记》的有关原文相差太大了。
不错,唐代司马贞和清代赵翼都是很有名的史学家,然而《史记索隐》和《陔馀丛考》,其史料价值与《史记》不可同日而语,况且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序》中明确宣称“探求异闻”
,这就有些猎奇的味道,其史料价值应打折扣。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为“诸赵疏远属也”
,不能想当然认为其是“赵诸公子”
,此处“诸赵”
一语,犹如《史记》、《汉书》中常用的“诸吕”
、“诸窦”
。
这里的“赵”
是姓氏,而不是原先的赵国。
而“诸赵”
是指秦国王室,因为秦王室虽姓嬴,却又以赵为氏,这是古代的姓氏习俗。
这一点在《史记》中也说得很明白:“秦之先为嬴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更明确说:嬴政“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
这样看来,“诸赵疏远属也”
即说赵高是秦王室的远支,并不是说他是赵国的什么公子,没有复国报仇的任务,因而所谓“赵高乃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与报仇”
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至于赵高是“为秦擒乃宫”
,还是“自宫以进”
,这一点已很清楚。
既然赵高不是赵国的公子,这两种可能都不存在。
他之所以成为“宫人”
,完全是受刑犯父亲的连累,这也就成为他仇恨秦朝政权,杀尽嬴政子孙,进而推翻这个大帝国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要问,赵高既然被阉,他怎么会有女儿、女婿?前面说到的那位咸阳令阎乐就是他的爱婿,在逼迫秦二世自杀中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京剧传统剧目《宇宙锋》中,有个赵高逼女嫁给二世皇帝为妃的情节,这个女儿是哪里来的?有人以为此女可能是赵高的义女,或是他在受宫刑之前生的孩子,此属细枝末节,不必细究这类问题。
总起来看,赵高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祸国乱政也非一两个方面的原因。
史家常论,秦朝之亡在于暴政,而这个赵高就是制造暴政的老手。
赵高一生的所作所为悖理太过,无论怎样看他,都不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