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
。”
丁云毅带笑听着。
但这一点上他是不敢苟同史可法的,甚至在没有找到崇祯之子前,马士英拥立福王的做法反而是正确的。
原因非常简单,首先福王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要比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两藩都居长,而朱由崧又是其长子,和崇祯是同一辈,乃是崇祯的亲堂兄,所以无论是论长幼还是依嘉靖继位的“兄终弟及”
先例,他都显然优于惠、桂二王。
至于潞王朱常淓。
不但血缘关系隔了一层,连辈分也要大崇祯一辈,所以怎么看都不太可能轮得到他。
但这个时候相当部分的东林党人闭口不讲嘉靖“大议礼”
和万历“争国本”
时他们那套被奉为“万世法”
的伦序纲常了,却开始讲起“立贤”
来了。
于是史可法偷偷约见马士英,在浦口与之密谈。
而马士英也有心要立个大功。
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
史可法遂于到达浦口的第二天,写信回南京。
提出了拥立桂王,同时由潞王仿照古兵马元帅之制暂时统率兵马的方案。
而盘踞在南京的东林势力,其实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继位,无论选谁都是不会有意见的,所以他们一接到史可法的方案。
礼部就马上准备了各种仪仗,打算出发去广西接桂王到南京继位。
可惜的是,这位握有拥立大权的残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史大人,在关系到社稷安危如此重大的政治问题上,表现极度让人失望。
在他以上言论泄露之后,“拥潞”
诸人气势汹汹,舆论大哗,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据理力争。
坦言福王伦序当立、“拥潞”
或将开肇兵端,也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站出来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打消众人对“拥嫡”
的疑惧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于“引避不言矣”
。
最后竟搞出了一个试图两不得罪,不伦不类的“拥桂”
方案。
这个“拥桂”
方案,一不合伦序纲常,放着崇祯帝的亲堂兄弟不立。
却去立崇祯帝的叔叔,虽然大家都是万历皇帝所出。
但这样做置天启、崇祯二帝于何地?置福王于何地?驱之亦或杀之焉?因此其本质和“拥潞”
并无太大的区别。
二是极度缺乏操作性,比之“拥潞”
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