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2章(第2页)

在就任知府以前,他的官俸极为微薄,甚至不足糊口。

只有在知府任上,才有了各项&ot;常例&ot;和其他收入,逐渐有所积蓄。

这种似合法又似非法的收入并没有使李蛰感到不安。

他并不像海瑞一样,以为官俸定额以外的一丝一毫收入都属于贪污。

他以特行卓识而见称于当代和后世,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和常人有相同的看法,即做官的目的本来就是名利。

他的诚实在于能够坦白承认这一目的,而不打出去绝私欲、为国为民等等高尚的幌子。

这就接触到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自己的个人打算,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混淆?

使李蛰感到不安的倒是他的妻子。

她是一位标准的贤妻良母,只要对丈夫的事业有利,她能够忍受一切乃至牺牲一切,但是她不能理解丈夫的精神世界。

他一心想要创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离开了独立,他的内心就得不到满足。

也是基于这种精神,在1580年姚安府任满以后他决定退休。

当时他年方53岁,正值官运亨通,一帆风顺,这种出乎意外的决定对她也不能不是一种打击。

然而她依然是顺从,和丈夫一起迁到湖广黄安,寄居在耿氏兄弟家里。

可是李赞后来又和耿定向闹翻,又决意搬到附近麻城的佛堂中去居住,她这才不得不独自回到离别了20年的故乡泉州。

直到1587年,她临死以前,她曾多少破向他呼吁,要他回到泉州。

当她的死讯传来,李蛰曾写了6首诗表达当时的伤感。

诗中称赞她的贤淑,说&ot;慈心能割有,约已善治家&ot;,夫妻40年来未曾反目,只是由于不能理解&ot;丈夫志四海&ot;的宏献,在给女婿的信里,李蛰提到在听到噩耗以后,没有一夜不梦见她,文字的凄怆,令人不忍卒读。

好几年以后,他还劝告朋友不要轻易削发为僧,尤其是有近亲的人更要三思而后行。

这种劝告,不妨看成这位充满矛盾的哲学家的一次自我忏悔。

李蛰的一意孤行,一定要和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联系起来观察,才能使人理解。

因为按照当时的习惯,他一旦回到泉州,他所需要照顾的决不能仅止于自己的家庭。

他是族中有名望的人物,又做过知府,那就一定会陷入无数的邀劝纠缠之中而不可自拔。

早在二三十年前,在丧父家居的时候,李蛰就已经有了这种经验。

当时倭寇犯境,城市中食物奇缺。

他虽然只是一个最低级的文官,也不得不接受亲族的拥戴,负起了为30多人的大家庭寻找饮食的义务。

和他同时的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的作者,就提到过他在南京为避难的亲族所包围,要求解决吃饭问题。

另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则在信上向朋友诉苦,说他不能避难他迁。

因为如果离开昆山,他必须随带&ot;百余口&ot;的族人同行。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