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跨越生死界限,曾是个禁忌的话题。
人们的担忧空穴来风,在于生死转换的瞬间,重复了生命降生的过程。
灵魂粒子与躯体,两者彼此完美适配并不全是奇迹作解,更多是因为适配两者才能长存。
死而复生者、易更躯壳者,再次使用的躯体如何也有变化,这毋庸置疑。
变化就会适应,适应加重转变。
这是难把握的事。
然而难以稳定的转变,虽不一定意味着糟糕,但多数如此。
互相纠缠的彼此,带来的畸变也是相互影响的叠加态。
但更多时候,微妙的差异往往无从考察。
就像那位士兵,其醒来过后,有着生前的记忆,有着亲近之人也不可辨别的习惯,一切都那么相似以至于近乎相等。
那么,这样还有差别吗?差别大吗?
一言蔽之,就算容器的模样千差万别,对于个体生命所被认定的,是它的内在逻辑。
如此被称为个性的东西,便是作为其独有的标记品。
可究其根本,这样的个性也不过是后天养成的善变之物。
对于物品能利用造物痕迹一一对应,生命的存在也应该有这样的参照物。
将目光放深邃些,剥开个性被后天赋予的面纱,对应其最基础的部分,那被名为天性的东西,也不过是某样东西的衍生物。
不难发现,对于熟悉的生命体而言,我们认同的是透过其躯壳那无法轻易妥协、自更面貌的东西。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于是便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于个体生命而言,其本质正是灵魂。
一切的属性,躯壳也好、特质也罢,不过是自虚无面的灵体存世积攒的附属品而已。
——
风也会读书吗?读地太快了,迅速翻篇略过,不知道它读的是个什么,可倒着读书确实不是个好习惯。
没过几时页数便几近开端,书的序里写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很严肃,不太有趣的样子。
气流忽然加大了,随之而来的是书本被合上所出的声响。
封皮很厚实,扑面下去时的响动沉闷极了。
漆黑的封面有被火烧成灰样的白色书名,《灵魂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