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衰阳映浊影,残梦仍伤情。
垂首欲眠睡不成,恍惚愁恨生。
这首以“卜算子”
的调子所作的小词,如果不讲格律方面是否有误,以及用字是否突兀,只是单讲意境,到十分符合作者的心态。
至于词义,则又有若干种不同的解释,最明显的解释是山水田园式的,“春”
自然是自然风光;如果把“春”
理解为感情上的“春梦”
,则似乎更合作者的本意。
但是意思如此直白则不免会让人心存芥蒂,以中国诗词重含蓄的特点而认为这首小调甚是不雅。
另有若干种理解,把“春”
解释做理想、正义、或者抗日大计等等,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文学,先前是写情,比较含蓄;此后是写爱,有点肉麻;现在是写性,完全**。
怪象一: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受冷落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有人解释说:“在工业化时代,文学被边缘化是必然的。
随着社会的分工这个时代已经不会再出那种全才的大师了,这意味着文学的受冷落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我还有是点儿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在工业化时代,法国能出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英国能出莎士比亚、狄更斯;俄国能出普希金、果戈理等等,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就一个大师也出不了,真的是所谓工业化的副作用吗?
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共识:性,对于人类来说,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及人类繁衍的必要内容,既不可耻,也不高尚。
因此,就像不能把食谱(或做菜方法)和促进睡眠的药方(如安眠药)罗列出来细密描写就可以冠着“文学”
的旗号招摇过市一样,也不能把“性过程”
堆砌出来然后就是文学了。
有人说,《金瓶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对社会的剖析、人性的揭露都具有不可比拟的深度(据说《红楼梦》与之相比是不足挂齿的小儿科),因此现在市面上畅销的“文学”
也是如此,那卖出去的数量就可以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