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还有几百亩的良田傍身。
又岂需要他在这儿瞎操心,没来由的给人家增加负担。
大郎对于周家,是一个特别些的存在,早年被拐的经历着实让人心疼,周家也一直想尽量修补他心底的伤痕。
所以在商议一番后,由周老太拍板做主,只有大郎愿意,将来他爱干啥干啥。
人这辈子能有份热爱不易。
哪怕大郎想要效仿徐霞客,走遍山川大河,周家都会给予支持。
不过大郎也不是个想让家里操心的孩子。
晌午吃饭时说起此事,他表示还是想先去私塾念一两年。
游历的事儿得过两年再说。
“大郎比不得霞客大人,还是得多积些学识才能有底气走万里路。
而且大郎现在年纪还小,马上出去家里也不放心,与其日日空想,还不如先读些书充实自己。”
他轻快地笑道。
周老太就爱看大孙子笑,赞同道:“咱大郎是个懂事理的,这话说的倒是没错,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啊,其实都是互相有帮助的。”
周大郎腼腆地点点头:“而且大郎将来若有出去的一日,也不必家里给银子,大郎想学习经商,到时候自己挣出去的花费和用度。”
“成,这些都由大郎自己来安排,咱家铺子那边生意还行,大郎要是想可以拿铺子练练手。”
周老三说道。
周绵绵叼着小勺扒拉碗里的蛋羹,乐悠悠地抿进嘴里。
难得大哥哥这般有规划。
看来是为自己想好以后路咋走了。
这倒也是好事,她也能更多一分安心。
很快,这一桌子饭就大家欢笑的氛围中快吃完了,就只剩下绵绵和四郎这俩吃得慢的孩子,还未下桌。
宋念喜先把俩孩子不吃的干粮和凉菜端下去。
看着还剩下半盘的凉拌黄瓜,周老太又想起老四了:“老四最好这口,要是他在家,这盘东西早被他给打发了。”
说起来,周老四和周老二回老家也快有一个月了。
算着日子,他们现在应在返途中,估摸着也快回来了。
“娘是想他俩了吧。”
周老三起身帮媳妇儿收桌子:“我嘱咐老四要雇脚力好的马车回程,不许心疼银子,他和二哥啊这两天差不多就该到家了。”
宋念喜收着碗筷:“二哥和老四这一走,我和巧儿蒸饭都量不准放多少米了,今个儿又剩了这些。”
郑巧儿也点头叹了声气。
只是叹的不是剩饭。
而是自己守了一个月的空房。
周老太瞧了瞧巧儿颓废的瘦脸儿,自打老四走了她就来了正房,陪着她和绵绵睡。
这几日一到夜里,巧儿就翻来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