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章(第2页)

在《书剑恩仇录》中,写到陈家洛&ldo;回忆儿时母亲多次携他的手在此观潮,眼眶又不禁湿润起来&rdo;。

这样的句子,也寄寓着他自己的身世之感。

家门世代书香,自然藏书甚多,而由于金庸的伯父、父亲、大哥都是大学毕业生,新书也不少。

金庸从小与书为伍,一生好读不倦,古书、新书之外,他自称小学时代&ldo;得益最多&rdo;的是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游记及其所主编的《生活周报》。

据金庸回忆,他读武侠的启蒙,乃是八九岁时偶然读到的旧派武侠小说家顾名道的代表作《荒江女侠》。

这部书写方玉琴为父报仇,并与同门师兄岳剑秋相偕锄奸的故事。

顾名道原为言情小说家,因此《荒江女侠》既写&ldo;侠&rdo;客锄奸,又写男女剑侠之间的&ldo;情&rdo;,为言情武侠小说开山之作。

这样曲折的剧情描写,丰富的情感张力,对童年金庸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而伸张正义、维护弱小,正贴合了他从小以来的梦想。

此后,金庸到处搜寻古今中外的武侠作品,如《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和白羽的作品,都在他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7年,抗战爆发,金庸平静的少年生活就此结束,不得不随所在中学辗转迁徙。

岁月动荡,求学不可谓不艰苦,然而金庸凭借天赋与努力,不仅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国文更是出色,写得一手好文章。

从小学到中学,他每年成绩都是班上第一名。

初中三年级时,金庸做了他一生中第一件大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作《给投考初中者》,是金庸与另外两位同学,根据自身报考初中的经验,&ldo;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rdo;,来教升初中的学生怎样考试答题获得高分。

这大概是这一类型的书在中国的首例,因此大受欢迎,十分畅销,金庸与那两位同学,也获利匪浅,其时,他年仅十五岁。

从这一件事中,已能发现他日后在办《明报》过程中,赖以大显身手的过人才华和敏锐的市场感受力。

而武侠小说的成功,也不能说不与这&ldo;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rdo;有密切的关系。

1941年,金庸在浙江省立联合高中读书。

当时学校有一个任学生自由编写的壁报,金庸因在壁报上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以乱喷毒汁,大言吓人的眼镜蛇形象讽刺严厉苛刻的训导主任沈乃昌,遭学校开除,被迫转学。

日后看去,这可说是金庸少年时一次挑战师长、反抗压力的不凡之行,甚至被赞誉为打抱不平、反抗强权的&ldo;侠客&rdo;行径。

而这种&ldo;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学中畅所欲言&rdo;的品格,于他后来独立办报事业,也堪称一个获得成功的关键。

但在当时却使他遭受到一生中的一个大挫折。

金庸回忆说:&ldo;给学校开除,不但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

&rdo;用他自己的话说,&ldo;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rdo;。

幸而有原校长张印通先生,虽然由于训导主任是国民党员,权力凌驾于校长之上,未能为金庸请得较轻处分,但他深惜金庸之才,便努力帮他转学。

在张校长与旧同学好友余兆文的帮助下,金庸得以转入衢州中学。

金庸对张校长这段恩情始终难忘,数十年后犹对人提起;1994年张校长的纪念铜像在当地揭幕,金庸亲自为之书写碑额。

中学毕业后,金庸没有忘记他童年的梦想,选择了中央政治学校的外交系,希望将来在外交方面为国效力。

这是国民党培养干部之地,而外交系出来的学生也多被派为外交官,本可实现金庸的理想。

经历高中一场风波,金庸锋芒有所收敛,打算一心向学,尽力做到少闻政治多读书,第一年便获得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

然而,不久他竟又惹出一桩麻烦。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