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章(第2页)

他也只把香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个小小中转站,尚无在此长期扎根,开基立业的目标。

对于涉足政界,成为能够周游天下,舌战列国的外交官,他仍然抱有强烈的向往。

当时他在《大公报》做的是电讯翻译和编辑国际新闻版的工作,业余翻译他所深深崇拜的汤因比博士的著作《历史研究》。

在此之外,他便有意识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外交学知识与法律知识,在报纸上撰写社评,分析论证时局时事。

1949年11月,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四千余人起义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中国共产党政府的领导,而国共双方即就铁路部门在香港的资产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

而金庸根据他的国际法知识,写了一篇题为《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国外的产权》的长文,阐明这些资产应归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所有。

这篇长文和金庸的一些其他政论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而为著名国际法学家梅汝璈先生读到并相当赏识。

他曾任东京战犯法庭中国首席大法官,并亲自参与判处战犯东条英机的死刑,因此在国际上声望颇高,因此,虽然他是国民党员,新中国成立后盛情邀请他为外交部顾问。

于是,梅汝璈先生一到北京,就立刻发电报邀请金庸到北京来协助他工作。

金庸接到邀请,正中下怀,于是兴冲冲地只身北上,赴京求职。

而当时中国外交部的负责人乔冠华,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任社长时,与《大公报》交往颇深,也相当欣赏金庸的才干。

金庸见过梅汝璈后,便去找乔冠华。

乔冠华自然表示欢迎,但是也坦白相告,由于金庸出身地主家庭,又在国民党的政治学校接受过教育,恐怕很难被红色政权接受。

而惟一的希望是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受训,或者在外交部的外围机构人民外交协会工作,等适当的时候争取入党,再被决定能否转入外交部工作。

这对金庸不啻一瓢冷水,顿时满腔热情化为乌有。

他后来回忆说:&ldo;我愈想愈不对劲,对进入外交部工作的事不感乐观。

自己的思想行为都是香港式的,对共产党也不了解,所以未必可以入党。

而且,一个党外人士肯定不会受到重视,恐怕很难做出贡献……&rdo;

金庸此后一生,始终追求的思想独立、言论自由、个人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而性格也倾向于独往独来,我行我素,随意不羁。

因此他后来也认为,未能走上从政之路,此后多年作为一个&ldo;新闻工作者和不受拘束的小说家&rdo;,更加适合他的个性发展和真正追求。

后来他也在和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说:&ldo;我对于严守纪律感到痛苦。

即使作为报人,仍以多受拘束为苦,如果我做了外交官,这一生恐怕是不会感到幸福快乐的。

年轻时企望做外交官,主要的动机是周游列国,现在我可以随便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旅行,不受丝毫限制,更加自由自在。

现在独立的从事文艺合作,作学术研究,不受管束和指挥。

只凭自己良心做事,精神上痛快得多了。

&rdo;

然而当时金庸并未想到这一点,只是抱着失望之情怏怏而归,而在这次失败的北上求职的过程中,金庸的第一次婚姻亦告破裂。

关于这次婚姻,他人知之甚少,只知这位夫人叫杜冶芬,1947年与金庸相识,后来同赴香港,但因金庸忙于工作,冷落夫人,相处关系逐渐恶化,而这次失败的北上,正做了他们分手的催化剂。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