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章(第2页)

在新疆天池边上,他惊喜地从维吾尔族孩子的手里,看到了他曾在小说中描写过的,陈家洛冒着生命危险为喀丝丽采来的天山雪莲,好奇之心大起,便用一块钱买了两朵,带回香港。

其后,金庸频频涉足高层政治活动。

1984年,他再度应邀访问北京,与胡耀邦、胡启立、王兆国等会谈,这些党内高级领导人,也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在看到大陆的经济与民生状况都有了大幅度改善之后,《明报》对大陆的态度开始从对立向友好转化,接受中新社提供的官方报道,对大陆的感情倾向也改为褒多贬少。

在和邓小平、廖承志等人会谈之后,金庸逐渐了解到中国政府对于香港的态度,并决定通过自己和《明报》的力量,为香港回归祖国尽力,投身于香港回归祖国的事业之中。

因此,1985年,中方委任金庸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并担任&ldo;政治体制&rdo;小组负责人,成为政制方案的主要起草者。

对于自己的正式投身政坛,金庸的解释是:&ldo;我认为我应该为我所爱的香港出一番力。

我于1948年来到香港,身无分文,此后在这里成家立业,过了几十年自由自在的生活,香港给予我的实在极多。

我在香港社会中受到爱护尊敬,能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心中常自有感激之情,只觉得我比别人所得为多,而回报不足。

这一次有机会为香港花五年心力,真正做一件重要的事,然后退休,心中会感到安慰。

&rdo;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中,派别林立,各执己见,争吵不休。

基于他的一贯立场和&ldo;报答香港人&rdo;的愿望,金庸始终在寻求一条调和的道路,既坚持为香港六百万人谋福利,又不损害回归事业的大局。

经过多次酝酿,金庸起草的&ldo;主流方案&rdo;出世。

方案协调各方意见而偏于保守,在发表时遭到激进派的批评。

但是金庸坚持认为,这个方案是最适合于香港现阶段局势,能够逐步推进的协调方案,而此方案也于1989年2月21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

心事既了,又由于种种原因,金庸于1989年5月20日,亦即《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宣布退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并宣布卸任《明报》社长职务。

在金庸的内心中,他对于历史上为国建大功、立大业,又能不贪权位,急流勇退的范蠡、张良,始终怀着向往效仿之情。

这种由&ldo;儒&rdo;入&ldo;道&rdo;,在&ldo;兼济天下&rdo;后&ldo;独善其身&rdo;的思想,贯彻于他的武侠小说之中。

而他的宗教情怀,则是另一重推动力。

1976年金庸的长子查传侠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自杀身亡,金庸在长期悲痛之后向佛法寻求解脱,从而皈依佛教。

佛教所求的是轻视身外的欲望,求索精神的升华,使金庸进一步坚定了放手名利事业,毅然退隐的决心。

尽管自己希望轻松无碍,却不能将一生心血随手抛弃。

退隐之前,金庸所最为挂心的,自然便是《明报》的着落。

子女们全对新闻事业不感兴趣,继承家业恐不可行;从前那些老友,又出国的出国,倦世的倦世,面对着如何能保持《明报》的长期繁荣发展,金庸可谓殚精竭虑。

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做出让《明报》企业挂牌上市的决定,减少自身对于《明报》的控制和责任;同时,他在上门求购者中精挑细选,选中了智才顾问公司的管理人于品海。

金庸自述原由是:&ldo;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了解,我觉得于品海先生的经营管理才能令我十分佩服,正是巩固与发展明报企业的理想人才,同时他对新闻事业具有热诚,那是非常难得的性格。

&rdo;1991年12月,金庸正式卖出《明报》,退隐江湖。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