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部书是燕王方面的人写的,后来的《太宗实录》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内容就是以此书为蓝本增改而成的。
《太宗实录》上接《太祖实录》,中间没了建文帝的实录,建文朝在明代官方历史中成了一个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后,宣布革除建文年号,建文元年称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称作&ot;革除年间&ot;。
这显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演绎逻辑了。
于是,&ot;靖难&ot;就成了正经的官方历史名词。
但这里既然以建文帝为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对的名词来概括他的历史,所以这节就叫&ot;叔侄大战&ot;,实际上确实是做叔叔的夺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天罗地网,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显低估了燕王的能力。
战争开始之前,建文帝以防边为名,调走了燕王的护卫士兵,又派张■(bg)、谢贵到北平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宋忠统兵3万驻军开平,另在山海关、临清皆有军队协防,将燕王紧紧包围起来。
只是建文帝没有想到,朱棣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临危不乱,先后荡平了周围的军队。
明故宫石螭首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将兵13万伐燕,兵败退守真定。
九月,命李景隆将兵50万出征。
李景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失败在所难免。
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后,启用保卫济南的功臣盛庸为将,取得了东昌之役的胜利,但这也无法改变燕王势力逐渐增强的事实。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为攻,率军直趋南京。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朱棣取得了&ot;靖难之役&ot;的最终胜利。
应该说,建文帝在位的4年,所积极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也是深得民心的,那又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呢?这与他削藩策略失误有直接关系。
他一直视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威胁,然而他并没有果断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
当初户部侍郎郭任认为先削五王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主张尽快用兵燕王:&ot;天下事,先本后末则易成。
今南京朝天宫日储粮粟、备军实,果为何者?而北讨周,南讨湘,削燕之举则经年无期,实为舍本而图其末。
用兵贵乎神速,锐气既竭,姑息随之,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臣恐朝廷将坐而自困耳。
&ot;郭任这段话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但建文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
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ot;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