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英宗立,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为太后。
胡每事谦让,不敢居孙之右。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凡六宫有位号者皆得祭奠,胡不敢与太后之列,惟与诸嫔妃同事。
孙太后知而有见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
太后命阁下诸臣议治丧之仪,时杨士奇卧病于家,诸臣往问,士奇曰:&ot;当以后礼殓,葬景陵。
&ot;问者曰:&ot;此非内中所欲。
&ot;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ot;后世骂名。
&ot;诸臣因议以嫔御礼葬。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孙所出,惟皇后钱氏知其详,亦不言。
八年,英宗大渐,后泣诉曰:&ot;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
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
其死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胡后位未复,惟皇上念之。
&ot;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遗命大行尊崇之典。
据王■的记载,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皇后钱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但年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ot;死于非命&ot;,从孙贵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废的胡皇后身上,为她重修陵寝,一切按照皇后的规制办理。
钱皇后为什么要替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废后胡氏说话?原来,作为英宗的皇后,钱氏并没有生过皇子,而当时周贵妃却有一子,即后来的宪宗。
这种情形跟当年胡皇后无子、孙贵妃有子的情形极其相似。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情形,使得钱氏深为同情胡皇后吧。
钱皇后很幸运,并没有因无子而被废。
广运之宝(白石)
钱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给她的家人加官晋爵,但钱氏却推辞了。
皇后的家族没有封爵,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见的。
这使英宗很敬重她。
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土木事变之后。
当时,钱皇后把宫里的家底都拿出来交给瓦剌的使者去营救英宗。
她日夜哭泣,困了就卧在地上,结果弄瞎了一只眼睛,弄坏了一条腿。
英宗回来被关在南宫做太上皇,很郁闷,钱皇后都委婉劝解,让英宗舒缓一下心情。
所谓&ot;患难夫妻&ot;,也不过如此了。
所以英宗对钱皇后绝对是一心维护,即使立了周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也不会像他父亲一样废掉皇后。
他担心自己驾崩后钱氏受周贵妃欺负,特地在临终之前遗命&ot;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ot;。
明代此前的惯例是一帝一后同葬,这道遗命就等于告诉周贵妃: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但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果然,英宗死后,周贵妃就闹了起来,要独称太后,排挤钱皇后。
大学士李贤、彭时就以英宗遗命为理由反对,最后宪宗从中做个妥协,两宫并尊,周氏和钱氏同为皇太后。
等到钱太后去世时,周太后又从中作梗,不让钱氏与英宗合葬。
因事关国体,大臣们又起来反对,竟至&ot;百官伏哭文华门外&ot;。
最后,又是权宜之计,钱太后葬于英宗玄堂左边,右边空着留给周太后。
这时,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脚,让钱太后圹位距离英宗玄堂数丈之遥,而且将中间堵塞起来,其意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跟英宗见面。
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来是有点可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现实的考虑和思路,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
从这个方面来说,钱皇后能为宣宗废后胡氏说话,实际上折射出她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