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结果使用后仅几个月,戴笠就撞死戴山,这使特务们一致公认是&ldo;高崇岳&rdo;的化名给戴笠带来凶险,从而机毁人亡,命丧黄泉。
更为蹊跷的是,戴笠座机失事的地点叫戴山,不但同姓,且此山多土,山腰的沟叫&ldo;困雨沟&rdo;,正与戴雨农暗合,而戴笠尸体恰被雨水冲入此沟;戴山下还有一座&ldo;戴家庙&rdo;;这一切还用再怀疑吗?此处不葬戴,何处再葬戴?即使再不相信命运的人,对于这种冥冥之中的巧合,也不由得不倒抽一口冷气。
认为戴笠之死,除了命定之外,恐怕不会有第二种解释。
自此以后,特务中的种种传闻便如鼠疫一般,疯狂地肆虐起来,有的特务说,命相家早送给戴先生两句偈言:谓之&ldo;遇山即止,逢桥必回&rdo;。
现在飞机撞上戴山而中止,戴山又属板桥镇,又应验了&ldo;逢桥必回&rdo;那句话。
有的特务说,戴先生的座机本拟到南京明故宫机场降落,明故宫机场在南京城东隅,戴山却在南京西南郊县。
飞机从北边偏东方向飞行,本与戴山风马牛不相及;可是飞机到达南京地区上空后,突然风雨大作,驾驶员顿时不辨航线机场,222号专机像是鬼使神差般地被一股引力拉向西南方向,直向戴山冲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戴笠是命中注定该死,而且必死于此地,人力不可相强。
正所谓&ldo;大将忌地名&rdo;。
当时,在国民党内,不独军统特务们有此种信念,即使一些军政高级大员,也莫不相信如此。
戴笠死后,孔祥熙、张群、陈果夫、陈立夫、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张治中、顾祝同、汤恩伯等人联名给戴笠送了一副挽联,文曰:&ldo;制敌著奇勋数绩无惭飞虎队,御空绝尘世惊谶真同落凤坡&rdo;。
他们把戴笠死于戴山,比做三国时的大军事家凤雏先生庞统死于落凤坡一样,是命数使然。
可见,在这一点上,国民党上下都是有认同感的。
第三,蒋、戴关系的紧张感使人们不敢在戴笠之死这个微妙而敏感的问题上去穷追深究。
自抗战后期以后,蒋对戴的见疑和倦意、蒋戴关系的紧张是许多大特务都清楚的。
蒋不但处心积虑地对付戴笠,即郑介民、唐纵、毛人凤等军统巨头也都在担忧戴笠今后的前途并考虑如何在蒋戴关系中平衡自处。
正当蒋、戴矛盾越来越尖锐,双方都感到苦无良策进一步制服对方的时候,戴笠死讯传来,蒋不免松了一口气。
郑介民、唐纵也感到脱卸了负担,似乎觉得这是最好的一个结局。
就以毛人凤来说,虽然与戴笠关系很深,对戴笠之死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但在内心深处却又认为,蒋戴继续恶斗的结果,他必然和戴笠一起翻船。
毛人凤将戴笠在北平发给蒋介石的那份&ldo;煮豆燃箕,相煎何急&rdo;的电报扣下不呈,目的就是希望这种结局不要来得太快。
因此,戴笠之死,确是死得其时,死得其所,既挽救了戴笠自己,也挽救了毛人凤等一大批与戴笠关系很深的军统大特务。
由是,戴笠死后,上自蒋介石,下自军统大头目郑、唐、毛等人,谁也无心想到戴笠之死有什么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