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西德资产阶级经济学究就此写道:&ldo;政府没有竭力扩大武器生产,看来是因为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和法国取得重大战果后,不认为这是必要的了。
在此以前所进行过的全部军事行动中,损失要比预料的少得多。
战争结束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
有一篇军事评论指出:&lso;德国在斗争的最后级段,已掌握有军事威力的压倒优势,因而对这场斗争的结果不应产生怀疑&rso;&rdo;。
另外一些德国资产阶级作家也是这样论述的。
如汉斯&iddot;克尔在《军事经济和军事工业》一文中指出:&ldo;从1940年夏季开始,德国连自己经济力量的一半也没耗费掉。
遗憾的是,军火制造没有大量增加。
西部战争中弹药消耗不大,促使一些工业部门开始减少自己的生产量。
工业家们不相信有必要制造新型坦克、飞机、大炮,也防碍了扩大再生产。
&rdo;
1941年9月,希特勒认为侵苏战争胜利在望,于是下令缩小军工生产。
苏联人民及其军队很快就迫使敌人相信,他们对苏德双方军事潜力的估计是错误的。
法两斯德国军队往莫斯科城郊的惨败,向法西斯分子表明:持久战是不可避免的。
军工生产的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
&ldo;战争期间,初次发现重要武器弹药的储存量大大减少的原因是东线的需要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估计&rdo;仅1941年12月和1942年1月这两个月内,敌人在苏德战场上就损失了3千辆坦克。
于是,德军装甲车的总数便减少到约4千辆。
其它种类的技术兵器损失也很大。
法西斯德国的军事工业,不仅有增加武器数量的任务,而且还要提高武器的质量。
东线的战斗令人 服地表明,苏联t‐34坦克优越于所有的德国坦克。
制造重型坦克和将其装备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必要性己迫在眉睫。
然而,过去德国工业只制造轻型和中型坦克。
敌人的炮兵装备和其它种类的技术兵器,也需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
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大量减员和军事工业急需补充劳动力,人力的后备问题复杂化了。
希特勒分子妄图靠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办法,克服这方面出现的问题。
1942年,德国军工生产中,外国工人和战俘人数达几百万人,专题著作《1939‐1945年战争期间的德国工业》一书的作者称有420万人。
苏联出版的许多书籍中也列举了同样的数字。
实际上,德国法西斯使用奴隶劳动力的数量还要大。
在纽伦堡审讯德国主要战犯时查明,到1942年7月24日,强行从占领区运往德国,并被用在德国生产部门的人数为5l2万2千人,而到同年11月30日,达7百万人。
这些数字还不包括那些被繁重的奴役劳动折磨致死的男女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