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正因为武宗的轻佻与浪漫给明朝官员们找不着北的感觉,所以,等新皇上一上任,他们就开始给他罩笼头了。
新皇上是厚照的堂兄,名叫朱厚熜。
天上掉下个肉馅饼,朱厚熜竟成了接班人,1521年登基!
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
估计是朱厚照小流氓过头了,为了拨乱反正,此后的大明官员们,在拉大明这辆破板车的时候,很有点一根筋的倾向。
在此之前,洪武时代就初露一根筋之端倪。
比如高丽大将李成桂幽其主而自立,以国人表来请命,很给咱这边面子,咱就很高兴,更其国号曰朝鲜,从此,朝鲜就成咱的贴心兄弟之邦了。
安南擅废立,咱就不让其来朝贡了,他们屁颠屁颠地来了,咱拒不接贡。
当然安南也是咱的兄弟之邦,但是兄弟之邦不听话,咱就不&ldo;宠幸&rdo;它。
这还都是小意思,随着海禁的严厉,国门国窗的关闭,整个大明愈来愈一根筋了,遗憾的是,大清也继承了这种一根筋,发展到最高峰,其状态只能用河南内黄那句老话来概括:敬酒不吃吃罚酒,挨整砖不挨半截砖。
我们的史书上简而概之为&ldo;落后挨打&rdo;!
此是后话,我们还是接着说嘉靖。
嘉靖一上任,就因为自己亲生父亲的庙号与群臣干上了,史称&ldo;大礼仪之争&rdo;。
嘉靖认为,我是皇上,俺亲爹当然就得追封为皇上。
朝臣们认为:那可不行,你是过继过来的,你爹追封为皇上,原来的皇上武宗、孝宗这一支怎么办?虽说嘉靖给老爹弄的庙号都是虚的,可谁不知道中国那时候的政府就喜欢务虚?所以,嘉靖怎么称呼亲爹后娘的问题,成了首要的问题。
一根筋遭遇一根筋,倔种碰上了倔种,双方就拧上了。
首辅张廷和的意思是,嘉靖应认孝宗为父,以自己的亲生父母为&ldo;皇叔父母&rdo;,嘉靖一听就不愿意了。
另有官员提出立嘉靖的亲生父亲为&ldo;兴献帝&rdo;,嘉靖一听乐了,这个主意不错,马上提出奉自己的父亲为兴献帝,自己的母亲为兴献皇后,自己的奶奶为康寿皇太后。
问题是张廷和不愿意。
嘉靖的母亲一听说要自己的儿子认孝宗为父,也不愿意,怎么叫我的儿子做别人的儿子?嘉靖一看母亲耍起了大牌,自己干脆跑皇太后跟前说皇帝这活儿我不干了,您们再找人吧。
无奈,张廷和只好退步,同意将嘉靖的亲生父母奉为兴献帝和兴献后。
问题是事情并没有了结,事后皇宫失火,张廷和马上说此乃嘉靖父母奉为帝后所遭的天谴。
嘉靖一听吓着了,马上同意了张廷和的意见,改&ldo;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皇字不复加矣&rdo;。
张廷和虽然胜利了,但是他发现自己在皇上面前呆着也没甚意思了,于是告老还乡。
他一撤退,原先照顾嘉靖情绪的官员再次上奏,希望皇上&ldo;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于大内&rdo;。
嘉靖当然愿意了,可是众官员不干,大家就都拧着。
最后拧出了高潮:嘉靖经过推敲,宣布皇太后称&ldo;圣母章圣皇太后&rdo;,把前面的&ldo;本生&rdo;两字给去掉了。
依现在的观点来着,去掉&ldo;本生&rdo;两字又咋了?小事一桩,可是在那个以伦理治国的时代,国家大事,唯祭与军事而矣。
对嘉靖来讲,父母的庙号,事关祭祀及父母的地位及自己的孝心等关键问题,所以,他满意了,众官员不满意,于是众官员只好用本朝老办法:在九卿23人,翰林20人,给事中21人,御使30人带领下,二百余倔种跪在了左顺门外,嘉靖两次下旨让大家冷静、理智、克制,可二百条汉子坚决不听,皇上急了,抓住丰熙、张忡为首的8人,余下的一看头头被抓了,集体撼门大哭,据说哭声嘹亮,&ldo;声震阙廷&rdo;。
你想想,这么多爷们集体哭鼻涕,动静当然很大的。
奈何嘉靖皇上没有幽默细胞,不喜欢这种群口相声。
又派司礼太监持手谕劝大家散伙回家,有话好好说,可大家跪得腿麻了,起不来了,这下把嘉靖惹急了,倔劲儿也上来了:不走?好!
134人下狱,86人回家待罪。
左顺门事件并未到此结束,秋后还要算账呢。
算账的结果,丰熙等8个头头,充军流放;其余四品以上官员罢官;五品以下官员统统打屁屁(廷杖)!
结果有17个官员因屁屁太娇嫩而牺牲……三年争斗,终于有了个结果,嘉靖赢了,或者说嘉靖那死去的爹赢了,被追封为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