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更何况,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改革开放大潮带动下的城市的蓬勃发展使得整个建筑业日趋繁盛了起来。
身为建筑大队大队长的父亲,最为春风得意的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了吧。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父亲发达之后,一众亲朋好友也跟着获益良多。
比如,父亲动手术那天一直在手术室外候着的我的堂哥就是父亲带出去的。
我的三个舅舅、我父亲的一众表兄、本家的一众人等、父亲表兄的子女……好些人最初都是因为父亲的关系而进入到建筑行业的。
也许,很多人对于进入建筑行业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并没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应该是八十年代初期吧,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的工资每年是一千到两千元之间的样子。
而当时,一个教师的月工资只有十几元。
这可是十倍左右的差距啊!
我记得,自己小学的老师曾不止一次的抱怨过自己当时为什么没选择外出打工(进入建筑行业)。
八十年代,万元户可就算是有钱人了。
那时候,一个建筑工人省吃俭用奋斗个六七年,这样的目标就完全可以实现了。
因此,进入到建筑行业,也就等于即将步入富人的行列。
建筑业是我们那里农村人当时最最向往的美好行业。
当时,父亲则就成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进入这个美好行业的领路人。
因此,那时候,父亲在当地的声望几乎一时无两。
从此,我们的家境也就开始好转,两间破败的平房被拆建成三间青砖瓦房。
在现在看来,那么多人就三间屋,显然还是十分拥挤的。
但,就当时我们村上来看,那已经算是比较气派的了。
因为,一般人家比我们家还要挤呢!
叔叔在众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一个。
后来,父亲的两个妹妹也先后出嫁了。
比父亲小了将近二十岁的叔叔,实际上主要是由父亲出钱供其上学的。
据母亲说,当时叔叔衣物啥的皆是由她购置并换洗。
所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可以说在我爷爷难以支撑整个家庭的情况下,我的父母给予了叔叔最最无私的照顾。
当时父亲是发达了,但父亲所赚的钱并未进入个人的腰包,而是贡献给了整个家庭(大家庭)。
两个妹妹的出嫁、又为弟弟盖了四间青砖瓦房、自己奶奶的九十九岁寿辰、弟弟的婚事……无不是父亲一手操办的。
父亲不仅耗费了金钱,还耗费了无数的精力。
如果不是浓浓的亲情,那么父亲绝不会如此呕心沥血。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都呆在北京。
可以说,北京如今的繁荣,父亲也曾经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父亲的家族观念很浓厚。
在北京期间,就不时找准机会将家里人带去逛逛。
当然,我也去过。
但,那时候还小,只记得去过北京两次,从曾经拍过的照片中,还依稀记得自己去过故宫、爬过长城。
其它的,就几乎没啥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