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日月村位于秦岭南麓,每年都有明显的雨季,在雨季来临的时候,湖水就会上涨,岸边低洼处就会被湖水淹没。
所以村里的田地到湖面一般都会有一个缓冲地带。
上世纪60年代,生产队看湖边大量的肥沃土地不能用,觉得很可惜,于是就组织社员在四周的山脚下开采了大量的石头,沿着湖边筑起了一条长长的湖堤。
雨季来临时因为湖堤的阻挡,硬生生的将耕地的面积往前推进了几十米的距离。
罗琼家的地就是紧挨着湖底,这里的土壤大部分是因为湖水沉积,以及那条小溪带来的泥沙。
日月村周围的那些大山都是石头山,山上本来就没有多少土壤,这些沉积物,大部分都是岩石风化下来的沙子,土壤并不肥沃。
所以并不适合用来种植小麦,倒是用来种植土豆最为合适。
土豆适合种植的土壤就是那种含有有机质,土层深,排水透气好的沙质土壤。
因此这块地基本就是罗家每年的土豆主产区,这片地里长出来的土豆几乎承包了他们家三分之一的口粮。
这块地的面积并不大,大概只有六分左右。
农村现在田地的计量单位还是沿用着晌,亩,分,厘的计算方法。
一晌等于15亩,一亩地等于10分地,一分地等于10厘地。
一亩地有多少呢?换算成为平方那就是666平方米。
也就是长100米,宽6.66米的一块地,这样说大家应该更直观一些了。
年前还是冬天的时候,罗平安找到自己的大伯,也就是罗琼的大爷爷将这里的地全部犁了一遍。
因为当时是在冬天,而且也是使用耕牛犁地,被翻起来的地因为霜冻结成了一个个土疙瘩,这种情况显然不能种土豆。
所以他们早上的任务就是先将这些土疙瘩用锄头打碎。
因为天气转暖的关系,原本冻得结实的土疙瘩此时也慢慢变得松软起来,只要举起锄头利用锄头根部敲打,很快就会重新变回松软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