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些嫁妆已是不少,父亲该留些给自己打算。”
黄三爷笑道:“你就是父亲的打算,我还留着作甚。”
“如今女儿要嫁人,父亲一人在西北,身边虽然有人照顾生活起居,但毕竟不是能交心的人。
娘已去世多年,父亲也该寻个能相伴的人。”
黄之桐说的语重心长,不像一个女儿的语气,更像同辈或者长辈,巴不得能替他安排上。
黄三爷愣怔了一下,脸上随即换上欣慰的笑容:“之桐大了,会替父亲操心了。
让父亲想起姨奶奶和你娘。”
姨奶奶是父亲的亲娘。
身边没有外人,黄之桐也直言不讳:“父亲不想回国公府,大可以新嫁娘身体不适等原因推脱,还安置在西北。
祖父也不会怪您的。”
黄三爷制止了她:“好了,父亲会考虑的。
你不用操心了,好好的嫁人,做好祝家的媳妇。”
黄之桐知道父亲不想续弦,未必是为原配守节,不过是不想再回国公府罢了。
即便新妇进门不用在国公府操办,但总要带回来给国公爷夫妇磕头,生了孩子还要带回来磕头,若是个男孩说不定还要在府里养着。
他对这国公府几乎是没有任何依恋的。
从国公府公账里给出五姑娘的嫁妆是黄金二百腚,蜀锦两匹,各色绸缎十匹,新娘十年衣装,十套珠宝饰品,被褥三十床,床幔六套,屏风六幅,窗纱六幅,各式摆件三十套,铺子四间,京城百里外的农庄两处,还有诸多生活用品装了满满四大箱。
这些都是照着三姑娘出嫁时候给的,国公府的姑娘们统一的嫁妆,嫡庶一样。
因为三房多年间只有一个姑娘在京生活,且每年上缴的进项没有少过,所以又给添了白银两千两,玉如意一对,玉枕头一对。
黄之桐这个没见过世面的,觉得已经不少了,又一次体谅老夫人为何不喜欢把她养在府里了。
可是清明却噘嘴嘀咕:“比起郑姑娘的,真是少的可怜。”
崔嬷嬷也摇头叹息:“郑姑娘的,多半都是姑奶奶的。
当年姑奶奶出嫁的时候,国公府就一个独女,那个嫁妆啊······”
忽又变了语调,骄傲着,“好在我们三爷一直为姑娘打算,咱们三房自己出的,可是有这个好几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