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她依然咬着赵西漫为难:“赵氏出刘府可以,但要为我儿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后方可回京中赵府中。”
赵西屏听到这个条件,咬牙答应了,只求妹妹能即刻出了刘府,不管在哪里总好过刘夫人的眼皮底下。
于是接了妹妹,在赵府不过住了几日后,送去了郊外庄子暂住。
就在黄之桐挂心赵西漫的这些日子,国公府接连传出几桩喜事。
七姑娘黄芝兰如愿以偿的被抬进了东宫做了太子侧室。
十姑娘黄之芙和十二姑娘黄之岑也前后说定了亲事,都在京城。
十姑娘的婚事定在下半年,十二姑娘的则在明年上半年。
冯夫人得知七姑娘入了东宫,暗自庆幸,亏她当初替儿子斩断了念想。
望着在府里端庄娴静,与自己十分投缘的儿媳妇,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也觉得委屈了儿媳妇。
冯夫人盼望着能早日抱上孙子,儿子的年纪老大不小,京中与他同龄的男子,孩子都能骑马拉弓。
想起当年她十四岁就嫁进祝家,夫君才十七岁,因夫君常年不在家,她十九岁才怀上孩子,两岁的大姑娘得了急病夭折,二十四岁才生了长子。
她掰着手指头算着他们夫妇和儿子的年岁,等过两年儿子能独挡一面,将军就回来含饴弄孙,正好!
将军年轻时候受过不少伤,也该早早歇歇了。
当然她不会像当年的婆婆那样,把没有孩子都归咎到媳妇头上。
儿子不回来,怎么抱孙子?冯夫人专门写封信传给儿子,劝儿子抽空回京一趟。
西南边陲,收到母亲家信,祝景澜并没有多余的心思考虑母亲的劝说,父亲遇到棘手的事情了。
确切的说,是祝家遇到了棘手的事情!
祝家在同里也算大户,他在同里出生,一岁多父亲调往京城入御林军右郎将,他们一家才跟着搬往京城。
那时候姑姑早已经嫁人,嫁的是同城的费家,是同里百年大族人家。
姑父风流倜傥,能说会道,深的祖母喜欢,每每提起都是满意女儿嫁对了人家。
姑父妾室通房不少,依然放浪形骸不知收敛,姑姑年轻的时候为此闹过,但深宅大院龌龊的事情不少见,这种事情再平常不过,祖母虽然疼惜女儿却不答应姑姑和离归家,甚至规劝姑姑不要太拘束姑父。
不知道姑姑是怎么忍下去的,日子也默默的过去了。
表哥本来想走的是科举之路,奈何不是读书的料,十八岁了依然没有功名,姑父便求着父亲,让表哥随着父亲去参军,挣一份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