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刘伯温之言,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出兵安南之事需谨慎处理,不可因一时之怒而轻率行事。
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却难以平息,他无法忍受大明使臣在异国他乡惨遭杀害的耻辱。
就在这时,一名武将突然站了出来,正是蓝玉麾下的一员猛将常遇春之子常茂。
他拱手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满:“陛下,微臣以为,出兵安南,刻不容缓!
我大明使臣被杀,此乃国仇家恨!
若再遣使臣前往,恐被其奸臣所阻,难以得知真相。
微臣愿领兵出征,誓要荡平安南,为死去的使臣报仇!”
常茂之言,再次激起了武将们的情绪。
他们纷纷附和,表示愿意随同出征,为死去的使臣讨回公道。
然而,刘伯温却再次站了出来。
他走到常茂面前,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常将军,出兵之事,需谨慎考虑。
我大明虽为天下共主,但亦需遵循天道,顺应民心。
若贸然出兵,恐伤两国和气,不利于日后交往。
且安南内部之事,应由其自行解决,我大明不宜过度干涉。”
刘伯温之言,让常茂哑口无言。
他深知刘伯温的智慧与威望,不敢再轻易反驳。
而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因刘伯温的话语而逐渐平息下来。
朱元璋看着朝堂之上的局势,心中暗自思量。
他深知,出兵安南之事需谨慎处理,不可因一时之怒而轻率行事。
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却难以平息,他无法忍受大明使臣在异国他乡惨遭杀害的耻辱。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大殿,手中拿着一封书信。
他跪倒在地,将书信呈递给朱元璋:“陛下,这是安南国使臣阮文正再次送来的书信,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接过书信,仔细阅读起来。
书信中,阮文正再次恳请大明出兵相助,拯救安南于水火之中。
然而,在书信的末尾,却透露出一个惊人的消息——安南朝廷已经承认了大明使臣被杀的事实,但声称此乃奸臣黎季犁所为,与朝廷无关。
同时,他们表示愿意赔偿大明的损失,并请求大明宽恕。
朱元璋看完书信后,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他深知,这不过是安南朝廷的缓兵之计,他们试图通过承认错误和赔偿损失来平息大明的怒火,从而避免大明的出兵相助。
“朕的使臣在安南被杀,此乃国仇家恨!”
朱元璋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带着无尽的愤怒与威严,“安南朝廷虽已承认错误,但此事绝不能姑息!
朕要亲自出征,荡平安南,为死去的使臣讨回公道!”
朱元璋之言,让朝堂之上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而凝重。
武将们纷纷请战,表示愿意随同出征。
而文官们则面露忧色,他们深知,此次出征绝非易事,大明需做好万全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刘伯温却再次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