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那些爬山虎的叶子春天是嫩绿的,到了夏天就变成墨绿色,秋霜一打又泛出暗红,像极了太极殿里的织锦屏风。
萧家派来的园丁总在修剪枝条,不让任何藤蔓越过墙头。
有次我趁他们不注意,偷偷在墙角埋了颗桂树种子,可惜直到最后也没见它发芽。
书房里的藏书倒是齐全,从《诗经》到《孙子兵法》摆了满架。
我注意到凡是涉及权谋征伐的书册,页边都有人用朱笔做了批注。
某日翻看《战国策》时,在"
韩傀相韩"
那章发现几行小字:"
挟天子者终为天子所挟"
,墨迹还没完全干透。
从那以后,我开始留心书中的批注,渐渐品出些意味——这些字迹各不相同,有的苍劲有的秀气,倒像是不同人留下的谏言。
腊月祭灶那天,厨房飘来麦芽糖的甜香。
我循着味儿摸到灶间,看见厨娘正在熬糖瓜。
她见了我吓得打翻了陶罐,滚烫的糖浆溅在柴堆上窜起老高的火苗。
后来管家罚她三个月俸禄,我却再也没闻过糖瓜的香气。
那年除夕的守岁宴上,只有一碟冷透的黍糕和半壶温酒,窗外萧府方向不断传来爆竹声,映得天际忽明忽暗。
开春后我迷上了刻木偶。
托侍卫从市集买来黄杨木,用裁纸刀慢慢削出人形。
最先刻的是萧道成,方脸阔口,特意把他眉心那道疤刻得深些。
后来刻到杨玉夫,那个弑杀我堂兄的侍卫,怎么都雕不好他倒三角的眼睛。
有次刻刀划破手指,血珠滴在未完成的木偶脸上,倒给那狰狞面相添了几分生气。
这些木偶都被我收在樟木箱里,夜深人静时摆出来,借着月光演我刘宋二十八年的兴亡。
五月初,萧家突然送来两个伴读。
说是伴读,实则是十五六岁的精壮少年,腰间鼓鼓囊囊藏着短刃。
高个的叫赵延,会使双股剑;矮些的叫周兴,据说能开三石弓。
他们名义上陪我读书习武,眼睛却时刻盯着我的笔尖。
有次我在沙盘上写"
思故国"
,周兴抬脚就抹平了字迹,说"
郎君该练骑射了"
。
那日他们在后院立了箭靶,我连发十箭都脱靶,赵延笑得前仰后合,没留意我故意射偏时手腕的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