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5章后院起火3
如果说广东和江西只是因为新占领的土地,归属感不强,难免搞出点幺蛾子来,虽然稍微有点震惊,但是冷静下来,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湖南是双方拉锯的战场,有胜有败也很正常。
对于这几个地方,多尔衮还坐得住,那么第三个地方——山西的起义,那就够多尔衮好好喝一壶的了。
山西这个地方对北京来说,有多么重要,相信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
大同自古以来就是进北京的重要屏障。
越过大同,北京几乎无险可守。
纵观南明时代,能让清军紧张的只有三个人,多尔衮总算遇上了一个,这也是第一个。
姜襄,前明大同总兵,这个人出生于将领世家,祖宗八代都是当将军的,哥哥和弟弟也分别是总兵和副总兵,姜襄1644年三月投降了李自成,后来李自成溃败的时候,他响应多尔衮的号召,投降了大清朝。
这个人是个二愣子,说的明白点,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多尔衮在进北京之后发布了一些稳定政权的政策比如“为崇祯报仇”
之类的,别的投降的人谁也不会当真,结果到了姜襄这里,这哥们当真了,用一句话来评价,就是他很傻很天真。
而且定策之功,那是多大的荣耀,这哥们于是很激动的拥立了代王的后裔,结果就是很黄很暴力,姜襄被多尔衮骂的狗血淋头。
姜襄一看,傻眼了,只能“引咎辞职”
,不过好在当时多尔衮才占领了北京周边地区,为了笼络人心,倒也没把姜襄怎么样,该干嘛还是干嘛。
看到多尔衮既往不咎,姜襄十分感激,打仗特别卖力。
但是,有了这么严重的前科,要想不被拿出来红红脸出出汗是不可能的,于是打完仗回北京领赏的时候,刚林当红脸,多尔衮当白脸,又拿拥立前明宗室这个事情说事。
姜瓖自以为不费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区拱手献给了清廷,接着又在陕西榆林击败大顺军,不仅功高无赏,反而备受猜疑。
他一肚子怨气,但又不得不“叩头谢恩”
。
应该说,姜襄是不太想造反的,苦于这个罪名实在太大,又没有结案的迹象,随时都可能被拉出来示众。
平常的日子也过得胆战心惊。
古往今来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虽然到了这个地步,毕竟还没到非反不可的地步,谁也不会干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
1647年(顺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官员总督、巡抚、总兵”
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察试才能,授以任使”
。
这显然具有人质的用意。
姜瓖接到兵部传旨后不敢怠慢,把长子姜之升送往北京。
自己儿子还在多尔衮手上,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很快出了一件事情,逼反了姜襄。
说起来,这个事情只是个小小的误会。
姜襄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多尔衮过来把他给砍了。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人就会比较敏感,以为什么事情都是冲着自己来的,即使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也能找到这个事情是冲着自己来的理由。
姜襄现在就是处于这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