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6章两大猛人的分手
历史多次告诉我们,如果南明不自己折腾自己,历史是个什么走势,很难讲。
而李定国两蹶名王之际,无疑是南明把战线稳定在长江流域的第四次机会。
但是,以上情况只能出现在理想的状态下。
李定国打得太漂亮了,不仅顺治坐不住了,南明也有人坐不住了,他就是孙可望。
由于李定国开创了自清军入关以后南明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局面,因此人气指数直线飙升,要知道,在战争年代,一般最出彩的就是名将。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打仗的风险很高,风险很高,收益自然也高。
而在家搞内政的丞相,虽然也得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工作也很辛苦,但是由于躲在幕后,曝光率难免就会稍微低一点。
孙可望和李定国本来就有点不大对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矛盾不但没有少,还愈演愈烈。
现在好了,由于李定国的人气指数直线飙升,孙可望也急了,所以他决定,也打两场胜仗积累点人气。
于是孙可望亲自率领部队进入湖南,目标是李定国没打下来的湖南的几个硬骨头,辰州就是其中之一。
孙可望倒也顺利占领了辰州。
我们如果做生意,都会有一个规律,就是最先吃螃蟹的人得到的好处最多,如果做个跟随者,一般来说,能得到的好处就比较有限。
打仗也是如此,有李定国前两次带给人的震撼在前,孙可望这种级别的胜利,基本上就属于可以被忽略的。
没能挽回支持率,此时的孙可望,已经有点被私心冲昏了头脑。
一方面有孙可望自己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永历小朝廷也“功不可没”
,它好的没带来,倒是把党争的传统给带来了。
李定国和孙可望最终走了水火不容地步,永历实在是“居功至伟”
。
由于被永历小朝廷“雷”
过,所以孙可望一向对永历小朝廷不满。
不过不满归不满,一开始孙可望还是给了块地方安置朱由榔。
这个时候,他对永历小朝廷的政治意义是比较清醒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孙可望也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渐渐的,孙可望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平心而论,孙可望在接掌大西军领导权之后,仅三数年时间便把云贵等地的军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同时更根据形势变化提出联明抗清的战略大计,是当时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
正是有了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出现,南明才第一次让人看到了曙光。
孙可望本人雄心勃勃,一力以问鼎中原为己任。
但是这个人的也是有不可忽视的缺点的。
一是野心太大,胸襟又太窄,缺乏应有的格局与气度。
第二个毛病是孙可望缺乏政治家必要的弹性,能伸而不能屈。
而正是孙可望的这两个缺点,也注定了他将来的结局。
在当年那个时代,孙可望终究是个第二类人物,他可以在历史的道路上或快或慢的奔跑,他不缺少治国的才能,意志也很坚定,追根到底,相比第一类人物,他缺少——全局观。
李定国,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客观来说,也属于这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