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32章 燕王朝奏请安丰察罕夜使通浙西1(第1页)

朱元璋意欲谋取浙西,刘福通打算二桃杀三士,对于这些,益都当然并不知晓。

不过,却正如丁国珍等的判断,便在接见过徐、宿二州降将后的次日,果然有人上书邓舍,提出建议,认为应该即送奏折去给安丰、请求封赏。

上书之人不是洪继勋,更不是吴鹤年、罗李郎等,却是一个谁也没用想到的人,--刘十九。

早些时日,这刘十九奉旨来益都夺权,不料却三下五除二地就被邓舍给轻易收服,虽然在明面上还是刘福通的“暗桩”

,实际上早投靠海东。

既然已经投了海东,为荣华富贵计,总得立些功劳才是。

只是无奈,刘十九文不通、武不成,认不得几个字,更没有出色的将才武略,一直以来,最多当安丰有圣旨、使者来的时候,帮邓舍说两句好话,替海东打打掩护。

除此之外,别无贡献。

刘十九对此十分不满。

他乃刘福通的族弟,本在宋政权中颇有地位,之所以肯将之舍弃、转投海东,为的还不就是因为看起来海东更有前途,说白了,可以得到更多的权势?今得济宁、徐州捷报,他顿时想起早先初来益都时的一个任务。

当时来益都,他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个是夺权、一个是促使海东南下攻取徐州。

现今徐州已下,虽然晚了些,可一来对他本人来说,也算是完成了小明王、刘福通交付给的使命;二则对海东来说,也可以说是“遵奉”

了圣旨。

--既已遵奉圣旨,顺利夺下徐州,岂不正好邀功请赏?

他能多次代表小明王、刘福通出使益都,首先就说明他不是笨蛋;后来又能果断转投海东,虽或非“俊杰”

,但至少说明他对当前的局势、时务也还是颇有把握的。

他有自己的分析。

在上书邓舍之前,他的亲信有人不理解,说道:“燕王明尊朝廷,实有异志。

今取徐州,实与安丰圣旨无关。

大人本刘太尉密使,虽得燕王青睐,但身份不免尴尬。

值此时刻,又何必上书、谏言燕王请朝廷封赏?”

言下之意,邓舍对朝廷并不感冒,且随着势力的发展,已渐有自立之意;而你刘十九曾为刘福通的密使,在这个时候忽然上书,谏言他请安丰封赏,岂非自讨没趣?平白使其怀疑你刘十九还是站在朝廷一边的?

刘十九不以为然,说道:“此小人之见。”

“那以大人之见?”

“燕王雄图伟量,见俺此折,必不疑反喜!”

“此话怎讲?”

“燕王固有自立之意,但是他的势力大多数却都在辽东、海东与山东,没有影响到中原,更远远达不到江南、淮泗。

囊时,明王、刘太尉起义,占据河南、西入关内,纵横河北、驰骋三晋;卷而向南,略淮泗、下江南,一时天下响应,尽皆我宋之将帅。

……,今虽势衰,兵散将逸,但是正如一句俗话说:‘虎死威不倒’,有多少的乡野好汉仍旧是以安丰马首是瞻?又有多少的江湖英雄依旧视刘太尉为大英雄?燕王尽管名震海东,较之刘太尉,远不及矣!”

他大致概述了一下刘福通的名望后,把话题拉到了眼下,说道:“远的不说,只说淮泗。

俺且问你,今朝廷退守安丰,偏居一隅之地,与盛时相比已大大不如,可鞑子却为何没有在攻陷汴梁后对我继续展开进攻?”

“一因有燕王在山东牵制,山东不平,察罕不敢冒然举兵;二来淮泗间多我白莲信徒,人多势众,鞑子纵使来攻,亦难速胜。”

“不错!

想当年,刘太尉起事便是在颍州,颍州位处何地?”

“正处淮泗间。”

“正是!

昔日朝廷在汴梁,虽盛实虚;今日朝廷在安丰,虽小实坚。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