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是孟子说的,下边一句是:“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和尚再问你,何为正命?”
“这,……。”
“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
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不但孟子,即使孔子,也只是教尔儒生‘知而慎行’,却没有教你们‘贪生怕死’!
老封,你自诩圣人门生,岂会不知‘夫子大勇’?”
“夫子大勇”
,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
《孟子·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
和尚是干什么的?打机锋出身,专门搞辩论的。
几句话连珠炮似的说下来,封帖木哑口无言。
不过,却有个问题,景慧乃佛家子,为何对儒家经典如此熟悉?
说穿了,不奇怪。
有元一代,盛行“三教合一”
。
哪三教?儒、释、道。
比如元初盛极一时的全真教,其创教祖师王重阳就是这个说法的积极倡导者。
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
故此,和尚、道士熟知儒家经典,或者儒生熟知佛、道经典也不足为奇。
过了好一会儿,封帖木勉强说道:“大和尚说的虽然都很对,但道理终归只是道理。
如果人人都能行之,不是人人皆为圣人了么?”
景慧一笑,轻描淡写地说道:“圣人亦为人也!
为何不能人人皆为圣人?我佛心在处,我就是佛。
你只要肯去做,自然也能做成圣人!”
后来有位五百年一出的贤哲,在十二岁那一年,向塾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塾师回答道:“惟读书登第耳。”
当时这位还仅仅只是一个孩童的贤哲直言不讳地反驳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通过读书、通过学习来做“圣贤”
,这才是读书人的第一等事。
这一位贤哲便是果然成为一代圣人的王阳明。
只是王阳明的“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