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6章 第一名将图海(第2页)

,又怕别人不服,因此故意对众臣说:“图海的举趾异常,应该抓起来论罪。”

大家觉得莫名其妙,图海好端端的,又没做什么错事,大家都是同事,自然是要求情的。

至于皇帝赦免不赦免,这个就是皇帝决断了。

结果顺治帝又说:“如果不惩罚他,就应该立刻提升为卿相。”

于是就把图海提升为了内秘书院学士。

这段记载是否真实,姑且不论,但它说明了顺治帝对图海的器重确非一般。

从此图海同志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春天,他不断的升迁,当上了弘文院大学士兼议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成功跻身到了清朝政府的决策层。

后来又兼任刑部尚书,再加少保衔,成为清政府里面排名前几位的重臣。

按理说,图大人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可谓风光无限,身居高位。

但是,此后20年的经历,可以用几起几落来形容,甚至还转了行。

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在于图海同志的性格:耿直,得理不让人。

如果他认为对的事情,就算你是皇帝,他也坚持自己的意见,经常顶的皇帝非常不高兴。

封建时代,伴君如伴虎。

不论地位多高的臣子,在伴君的过程中,如果不对皇帝的胃口,往往会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到惩处。

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十一月先后发生了震动全国的顺天闱(北闱)和江南闱(南闱)科场作弊事件。

在任何一个朝代,考试作弊都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如果不是特别昏庸的皇帝,一般对这种事情是严惩不贷的。

科举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相对公平的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在这一选拔机制面前,基本上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如果这一点希望都不给老百姓,对国家的稳定是很不利的。

但是,由于清朝初年的特殊情况,顺治在处理这两起重大案件的时候,还考虑到了政治需要。

从政治的角度看,由于当时南方人(主要是江浙一带人)投降的很多,在朝廷中的势力太大,而且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南方人很不合作,所以顺治非常希望狠狠打击江南一带的士子。

而对于北方人,顺治希望能网开一面。

反映到这两起案件上,顺治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而当时身为刑部尚书的图海,不太能理解顺治的心意。

科场作弊的主要责任人——考官,那当时是要被砍头的。

不过,对于北闱,一些从犯,顺治表示,于心不忍,就网开一面,只是革职流放,从宽发落。

图海看到顺治对于北闱的“判例”

,接下来发生的江南闱科场案,他以为也是按照北闱的规矩来。

就上了一份奏折,表示,主考官斩首,其他人员革职。

结果这一次,顺治一反常态,他说“若不重加惩治,何以警戒将来!”

于是大开杀戒。

而图海本人,更是莫名其妙地被顺治本人定性为“包庇罪犯”

,受到了革职留用的惩罚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